|
电影人王小伍说,有一种电影叫状态电影,它的节奏很慢,讲底层普通人的故事,有一些社会意义,看得人比较闷,专门拿到外国电影节评奖,在国内难上映,上映了也难有票房,这种电影属于状态电影。
按这个说法,今天中国的主流文坛,很多小说,也可以称为状态小说。
有人在知乎上问,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纯文学没落了,有人举出一大堆名字和作品,结论是创作纯文学的人很多,纯文学没有没落,只是大众不去关注了。
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纯文学的作品影响力小了,就是没落,和写作者数量、作品数量没关系。
有一种观点是大家去看电影电视剧、真人秀和网络小说了,这种说法也不对,因为数据显示,即便电子书大行其道,但纸质书的出版量一直都不跌反升。
我的观点是,主流文学没落,是因为这一代主流文学作家不会讲故事,而且他们也不在意故事。
故事讲不好,以至于人们一听说是纯文学作品,就条件反射地觉得它很闷,看了会想睡觉。
而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其实是一个善意的宏愿。
《收获》之类纯文学杂志,立了一个宏愿,说要去除商业化,为中国文学留一块净土。这个愿望非常好,但它有一个问题:它认为纯文学就该和商业化对立。进而浮现出一句潜台词:纯文学应该和大众喜好割裂开来。
这是一个偏见。
一部好的小说,要用三条腿走路,一是故事,二是文本,三是主题。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三者兼具的。比如马尔克斯的小说,余华的《活着》,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之类的作品,三者兼具,不仅文学成就高,而且非常好看,非常畅销。
但是现在的纯文学作家,不在意故事了,他们有很好的文本,很好的主题,没有故事,你得耐着性子看,最后用理性判断,这是篇好文章。
他们用两条腿走路,一条左腿(文本),一根鸡巴(主题),右腿残了。
他们看着自己的鸡巴,沾沾自喜,感觉自己很牛逼,瞧不起那些讲故事的作家,觉得自己在鄙视链的最顶端。
最好的艺术作品,是有穿透力的,不需要懂行,不需要理性,比如我不懂美术,更不懂立体主义,但看毕加索的《梦》,人就被吸进去了。
你识字就能看,就被吸引进去了,看完后大呼过瘾,这是好作品的一道门槛。
有人说,这不就是网文的要求吗?
注意我说的是“这是好作品的一道门槛”,另外两道门槛是文本和主题,三个门槛都过了,才能算优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