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5|回复: 0

服务的起源——中国古代篇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3-11 12: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服务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在整体上的迅猛发展,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发生的,而服务被视作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并做系统研究,则晚至西方市场营销学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末。
有关服务的由来已经很难考证出一个确切的年份,目前据可靠文献证据,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如《尚书·益稷》说大禹治水后”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大意为大禹在灾荒之时,既倡导农业生产,又组织商贸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是我国最早的商贸活动记载,但在古时,人们并不将其称为”服务“。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服务”这个词,“服”和“务”一直作为单独的词出现。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类似服务的记载出自《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服其劳”,就有服侍、服务的意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类活动逐渐增强,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高,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很早就存在形形色色的服务者,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例如:
一、古代旅馆业服务
中国古代旅馆业历史悠久,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在《游南亭》一诗中写道:“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可见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旅馆”一词。在服务文化方面,我国古代旅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浓郁的人文色彩。


1.宾至如归——服务中的人性化与人情味
早在公元前542年,《左传·襄工三十一年》中就描述道:“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意指,顾客来到店里就如同回到家中,不用担心灾患,不用害怕强盗,也不用担心冷了热了潮湿了等。简言之,就是要在对客服务中,让顾客体验到家人一般的精心照料,其实质是更加重视顾客的心理需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这是一种极其重视人性化,具有很强的人情味的服务理念。
2.地位低下——对“服务”及“服务者”的认可度低
中国古代历来强调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人们对职业的划分也是按照等级进行的,除了“重农抑商”的管理模式,还强调“义重于利”的社会价值观,因此造成了人们对商业、特别是服务业的社会认可度低。服务行业整体社会地位低,经营旅馆的店主和服务人员自然而然在社会地位、舆论习俗等方面备受歧视。他们不但在与各级官吏与贵族分属对立的贵贱阶段,而且连一般的平民百姓也不如,甚至在服装上,也有苛刻的规定,禁止旅馆从业人员穿绫、罗等高级布料。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服务的认识严重不足,对服务行业的贬低,对服务人员的轻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对当今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存在影响。
二、古代图书业服务
商业出版活动存在于我国古代出版体系的各个阶层,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书坊刻书体系。坊刻以其敏锐的市场眼光、灵活的经营手法、独到的读者服务意识而独树一帜,其刻书之繁多、分布地域之广泛、从业者之众多、经营手段之多样,令官刻、私刻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有了书坊刻书才有了我国古代出版业的兴盛与繁荣。大量的古代出版史料表明,读者服务意识贯穿了商业出版的整个经营活动。推销图书产品,占领图书市场,树立自身形象,无不以读者为着力点,其尽量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意识表现在多个方面。


1.市场意识
了解读者,从读者的文化需求出发,决定图书的选题、种类,是历代出版商的经营思路。书坊刻书通常被认为是“旨在牟利”,牟利的前提是要有读者购买。因此,书坊出书的品种繁多,经史子集、历书、医书等无所不包,读者的需求就是出版商的选题。在满足读者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射利”的最终目的。
2.导购意识
古代出版商在引导读者购书方面常用的手段之一,是宣传图书内容、版本、编例特点,引起读者的求购欲。历代出版商通过附刻在图书各部位的刊语、牌记以及凡例、序跋等辅文,大肆宣传图书版本之优异、内容之精良、校勘之精审、编例之精善、版式之精美。尤其是原本记录刻书事项的刊语牌记,在古代出版商手上简直是出版广告之窗。
3.信息意识
历代出版商十分重视出版信息服务,发布新书预告、公布刻书目录,宣传出版动态,以树立自身形象,拉拢读者,保持稳定的读者群。出书预告和简短的刻书目录常出现于图书的牌记中。牌记中新书预告、推荐书目文字较简短,一般只是简单的提示。常采用两种类型:一为“启下式”预告,先出版一书,牌记中注明有续集或其他图书即将出版。二是目录注明出版类别,标明底本,对那些不易辨别的图书,特意标注内容类别和著作者。
4.公平意识
要在读者面前树立形象,获得读者的信任,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十分重要。古代出版商往往明码标价,提供多种出版销售方式,以方便读者购书。在图书的刊语牌记等处标明图书价格、用纸、印工费等管理费用以及销售方式,同时还向读者提供多种买书方式,自由选择,方便读者选购。
5.敬仰意识
出版商常用亲切恭敬之辞迎奉读者,刊语牌记中以“博雅君子”“收书君子”“文人雅士”等儒雅之词称呼读者的现象比比皆是。牌记尾末喜用“详鉴”“幸赐藻鉴”“幸甚”之类的敬语,以拉近读者的感情,让读者享受服务,达到销售更多图书的目的。
除了上述行业的服务,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就有法律服务、气象服务等,对这些服务以及涵盖的相关含义,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理解并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以服务赢得客人,用服务创造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