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回复: 1

作文学是逃实入虚,读历史是观镜自省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2 14: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初期的中国,局势动荡,但文化思潮涌动,出了许多国学大师、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如胡适、钱穆、陈寅恪等大家闻名于世,也有一批“不知名”学者一直活跃于顶尖学府的讲台上,以满腹经纶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中国文学史讲稿》的作者胡小石(1888-1962),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胡先生终身在高等学府任教,讲授文学史,历任云南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
本书的讲稿内容,最初成书是在1928年,当时胡先生任教于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他根据学生在文学史课堂上的笔记整理出《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到八十年代中期,又经其门人增补,最终成书呈现给读者。



封面的书法是胡小石先生的墨宝

我们所处的时代,热衷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但作为华夏子孙是有必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的,才能知道文化的根在哪,知道那些日常无法察觉却一直在指导自己行为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无缘亲耳聆听大师学者们的讲课,但幸运的是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去上一学期胡先生的文学史课程。
如书中所言,中国人向来都是把文学和哲学揉在一起,而文学又和史学不分,所以在读一些文学史的书籍时很像在读中国史,反之亦然。本书中,作者按照朝代(时间)来划分文学的阶段,从上古到宋代,每个朝代又细分出不同时期及其文学代表人物和作品,进行了分析。
什么是文学?

这是学习文学、谈论文学首要面临的问题。“食色性也”,这两种欲望,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满足,当人的欲求不满同时又被社会规则约束时,就开始“移情”,去空虚的地方寻求慰藉。这是文学与宗教的相似之处。
文学的另外一个作用是“移象”,以物喻意,比如古人以“惊鸿”代指美人,以“黑云压城”比喻国家风雨飘摇。
文学源自苦难吗?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作为也。”文学起自穷愁,同时安慰穷愁。这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胡先生认为,除此之外,一个人如果能对境遇不如自己的人表达同情,引起共情,也能创作文学。如曹操之爱子曹植,虽为贵胄,但有一些作品是描写人间疾苦的。
胡先生认为 ,中国信史从殷代起,但中国文学信史始于周。《诗经》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文学作品,之后屈原《离骚》的诞生,为文学创作了一种新体——楚辞。到秦朝统一时期,文学发展迟缓,皆因“秦孝公之后,掌权者尽是法家。在儒家手里,文学尚无发展之望,何况落在专讲功利主义的法家手里”。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我们的主要指导思想,听一听胡先生对儒家不同的看法,有助于我们走出认知窠臼,儒家思想并不是“唯一答案”。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皆是中国文学之瑰宝,唐朝的开放融合和宋代的极致美学令人心驰神往 ,但最吸引我的是魏晋时期。魏晋战事频发,政权更迭频繁,思想和宗教多元,正是文学的活跃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陆三张,二潘一左,陶谢……涌现出太多文学人物,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魏晋文学时代,从魏废帝(曹奂,曹叡养子)开启。



影视作品里病态的曹叡,一生无所出,死后从曹氏家族挑选幼子继位

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失去统治地位,老庄之学盛行。现实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神州大地已无一块安宁之地,世人只能神游于虚构的世界。官场动荡,许多文士不满于政局,只能放任自流,寄情于山水,因此模范山水风气日盛,不论男女皆登山玩水,文学又发展出新的方向——山水文学兴起。
儒学讲求实用,但时局不稳,文士无用武之地,改而追求宇宙本体之玄学。同时,佛法进入中土。一般观念认为,佛教在汉明帝(东汉)时传入中国,但胡先生提到“西汉人所造的铜镜,有刻作一神二侍者”,与佛教造像制度相似,后人之所以判定此时佛教尚未进入中国,大概是因为西汉时期尚未有佛教书籍被翻译成中文。



手边正好有从西汉铜镜上拓印的铭文


在读魏晋文学章节的同时,与钱穆的《中国通史》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两本书对照,可以做信息补充,或者发现一些不同的观点,十分有趣。



三位大师的书


读史,最忌听信一家之言,多从不同的学者大家了解历史,选择一种历史观,或者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方才有对当下现状的基本判断,毕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5-3-25 15: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