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回复: 1

对上世纪文学革命中的新旧文学论争的看法和立场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9 17: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文学革命中的新旧文学论争主要包括:新文学与林纾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斗争,新文学与学衡派论争,新文学与甲寅派论争,对于这三者,我都会坚定地站在新文学一方,下面我分三部分阐明观点和理由。

(1)新文学与林纾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斗争
在这场论争中,林纾发表《致蔡鹤卿书》,《论古文白话之消长》等文,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公开攻击北京大学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还发表了《荆生》,《妖梦》等小说,影射咒骂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假托荆生以武力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三人,目的是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
我认为林纾[1]的这一做法是倒行逆施的行径,甚至具有反动阴谋。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民主自由,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提倡白话文,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既是对封建势力的一次打击,也顺应了社会和语言的发展,拉近了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联系,使我们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无疑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林纾暗示北洋军阀以实权镇压文学革命,暴露出封建士大夫丧失世袭领地时的仇恨心理,是不可取的。



林纾

(2)新文学与学衡派论争
学衡派[2]在其《简章》中提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实际目的是想把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为封建统治服务。梅光迪发表《评提倡新文化者》,摆出一副“融贯中西之通儒大师”的姿态,表面上赞同“改造固有文化,与吸取他人文化”,实际上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攻击文学革命。胡先啸在《中国文学改良论》中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
然而,《学衡》中词多是句不通、文理荒谬的例子,学衡派反对文学进化论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这种陈旧的观点和核心思想也是于国于民无利,他们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也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暴露无遗,“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因此也不可取。


(3)新文学与甲寅派论争
甲寅代表人物是章士钊,因其复刊《甲寅》周刊,故被称之为“甲寅派”[3]。章士钊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他维护封建教育,反对爱国学生运动,提倡读经。他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中以古书为例,企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的角度证明文言文的优越,以此来攻击白话文及新文学运动。
鲁迅发表了《评心雕龙》,反讽其“他是在骂中国,奚落中国人,替某国间接宣传咱们中国的坏处”。这揭露了甲寅派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势力,巩固其统治政治,故而千方百计维护封建旧文学的正宗地位,阻挠正在兴起的新文学的发展。而代表人民大众利益和要求的新文学运动强烈冲击封建思想文化的桎梏,紧密的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是先进的,顺应历史的发展的,因此若让我重返历史现场,参与上世纪文学革命中的新旧文学论争的话,我必将坚定地站在新文学一方。



章士钊

参考


  •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 ^学衡派是因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是以《学衡》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个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流派。  学派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学派认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学派反对新文学运动,认为文言优于白话,觉得白话是"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东南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刊行《新学衡》,提出了"全球本土化"的命题。2016年4月,南京大学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更名为"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
  • ^甲寅派是1925年出现的封建复古主义的派别之一,以章士钊为代表。所办《甲寅》周刊,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提倡文言文,反对新文化运动,为北洋军阀的统治辩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5-3-30 16: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1v1飘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