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回复: 1

“我们是学文学的” ——学术、生命与友情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17 1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我们的本行、理论上来讲,我喜欢巴赫金,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学的多个面相,认为研究文学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一种特定的理论方法能穷尽文学的潜能”

采写丨荣筱菁
编辑丨李欣然
排版丨魏禛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程正民先生。
       程正民先生住在北师大家属区的丽泽楼中的某一栋。屋子小,书房却宽敞。有阳台,阳台上养着花草。有一扇大大的书桌,书桌远端放着石屏。书桌上摞着鼓鼓胀胀的文件夹,桌面由一大块玻璃覆盖,玻璃下夹层放着许多老照片。
       书房的两面墙是书架,书架里的书摆不下,就摞在屋角。书房里有柔软的沙发。靠近门的地方是博古架,博古架上放着电话。程正民先生自述他不用手机,也没有微信。他和外界的联系有时依靠这一台电话。他把电话放在离书桌不远处,走一两步就能接到电话。
       每一次致电约访,程正民先生总能在电话铃响起两三下的时候接上电话。
       就他目前呈现出的状态,不熟悉的人也许很难猜到他的过往。
       程正民先生毕业于厦门双十中学,1955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注:2003年,北师大中文系更名为文学院),自1959年毕业以来,他一直在北师大任教,师从黄药眠、钟子翱等老一辈学者,专精于苏俄文论研究。他曾担任过北师大中文系系主任,而他最为人谈论的经历,是与老友童庆炳先生一起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从低谷带向辉煌的事。




(程正民教授和童庆炳教授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退休之后,程正民先生仍然在进行苏俄文论的研究。他目前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理事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与王宁教授、乐黛云教授、董晓萍教授等人共事。2020年1月,巴黎友丰书店出版了他最新一本学术论著——《巴赫金诗学》。
       冬天里,程正民先生穿着带扣子的毛背心。采访刚刚开始时,他提出要看看采访提纲,看过之后,他把问题重新归并、整合,按照他的逻辑一件一件地说,柔和而雄辩。讲话时,假牙在他的口腔里上下移动,闽南普通话带着些微混响。
       程正民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和北师大中文系65年的故事,谈到了他和黄药眠先生、童庆炳先生的交往,谈到了他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和生命史。
       以下,是程正民先生的讲述——


01
       1959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当时是分配工作,每个人都要填志愿——当然不能填留校,大家都填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东北、内蒙、新疆。我填的是内蒙,考虑到新疆、东北离家太远。之后通知我被分配到中文系文学理论教研室。后来我才知道,是童庆炳老师把我推荐到这里。



(程正民教授和童庆炳教授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青年老师刚留校,还不能上课。白天老师上课,我们听课;晚上我们组织讨论、答疑等等。就这样,到了61年,我才开始上课,和另一个青年老师上《文学概论》,一人上一半。
       文学理论教研组的创始人是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1957年,黄药眠先生被打成右派,不能教学,要劳改。黄药眠先生的工作是给教研组管资料,看论文、做摘要,是那种小卡片,现在已经不做了。此外,还要管劳动工具。当时的学生要劳动,种菜,为了种菜要捡马粪,就得借工具——菜筐、锄头之类的。这些工具就搁在现在的教二楼的地下室。黄先生就登记,谁借了什么劳动工具。
       到了60年代初,中央统战部准备给黄先生“摘帽子”,“摘帽子”之后就要搞业务了。组织上给黄先生提出意见,供黄先生参考:一则研究古代文论,二则研究西方文论。
       黄先生一开始想搞古文论,《沧浪诗话》、《文心雕龙》买了一大堆,买重复了就送给我一本,“这个是不是重了?给你。”后来发现自己搞西方文论更有优势——黄先生学的是英语专业,30年代又去了苏联,两门外语都很好,又在苏联系统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确定方向要搞西方文论。
       黄先生还不能给本科生上课,于是组织就请他培养青年教师。当时,周扬说要“练好基本功”,对于学文学的人,基本功就是作品分析。当时青年教师最差劲就是作品分析。政治讲得多,作品怎么分析?不会。
       于是黄先生就给我们讲这个。建国以后,黄先生给他的研究生讲过同样的课,分析过茅盾的《子夜》、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后来,他和学生的这些分析都发表了。他此时再做这个工作,驾轻就熟。黄先生挺高兴,他愿意干,教研组的老师也很高兴。
       黄先生当时对我们说:我来做,你们配合我。这是一个正规计划,咱从短篇开始,然后分析中篇,再到长篇,一步一步来。每一步我先做示范,我先分析一个,你们再分析,我再分析一个,你们再分析。分析到最后,是长篇《红楼梦》。
       黄先生分析的头一个作品是宋元话本,《卖油郎独占花魁》,从作品的内容、形式、人物、结构、情节来分析。让同学们照着样子,找一部报刊上新发表、务必是无人评论过的作品去分析,给黄先生看。
我当时分析的是四川作家高缨的《大河涨水》,讲述人民公社抗水灾的故事。作品中几个人物分别是:生产队长、老农、落后分子、上级派来的干部。他们之间有矛盾,我重点分析他们的矛盾。分析完后,黄先生给我修改:连哪个字写得不清楚,哪个句子写不通,他都一一改过,改得好生认真。最后还提了三点总结:
       一、批评应当恰如其分,应当抓住作品的特点,(和其他描写农村斗争的作品比较来说),它的特点在哪里?似未指出。如果成功,原因何在?如果失败,其原因又何在?也应该花一点时间去探索。
       二、本文能够集中在人物性格思想斗争这方面重点谈,是好的。文章的结尾指出作品的缺点,颇有见地。
       三、文字清通,毛病甚少。
       我非常感动,而且他谈的很有意思。但是这个课就讲了一次就被叫停了。



(黄药眠先生给程正民先生的批注受访者提供记者摄)

未完待续……

本文改自京师学人公众号2021年3月发布的文章程正民口述丨学术、生命与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5-4-2 13: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