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回复: 1

读小说的方法,《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17 20: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疫情在家,连续读了两本文学类的读本,一本是美国1890年代的文学史,一本是张秋子的《万千微尘纷坠心—文学阅读的生命化》。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一个“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恰好,我就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个。
作者在代序中写到,有些人认为小说太轻了,不值得花钱去买。这点,我又中枪,免不得心不甘地再看下去,看到作者提出:对人内在世界的描写,小说无比伦比。不禁点头认同。
的确,小说这种作品可以无限加宽加深,同一处风景,不同的人写出来就是不同的颜色和心情,同一个人,不同角度去写就形成立体丰富的性格角色,甚至可以人为地制造各种情节,比如网络文学中的爽文,看完直呼过瘾,据说外界人也喜欢中国的修仙武侠网文。所以,虽然我还是不愿花太多钱在品质未知的小说上,但深入研读经典小说、有意思的小说还是极为乐意的,比如《约翰.克里斯朵夫》、刘震云的小说等。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张秋子,新星出版社

<hr/>要说文学阅读有什么效用:一是督促人成为人,构建一个内在的“我”;二是帮助阅读者推迟判断。 其实这两点互相成就彼此。

  • 推迟判断的前提是自我已经形成对事物明晰的理解力。
因为有一个内在、客观、严密的“我”,所以在人云亦云时,会有较为独立清醒的认识和分析,而不会看到抖音声嘶力竭的谩骂时,立刻气愤填膺地跟上,也不会轻易受到带货人的鼓动,而是再冷静考虑下是否自己真的需要这个商品,还是一时的购物冲动,从而保护了自己的钱包。
当然,推迟判断并非是完全没有立场,放弃直面问题,而是在判断前的谦抑与宽容。所以大家者能够面对无知者的提问和质疑,做到换位思考、宽容对待。

  • 不贸然下定论、理性宽容对待问题,慢慢便构建出一个内在的“我”,督促人成为人。
人的一生是自我救赎、自我成就的一个漫长过程。许多人走到头,也找不到内心至暗的缘由。有人说,究其一生每个人都在弥补童年时的缺憾,其实只要是缺憾,就能想办法去补救,即使弥补不了,也能正视问题,那便是完整的人生了吧。
好的小说和良好的阅读能推动这个过程。阅读文学,可以训练、提示、召回感受力,将阅读的文本尽可能地生命化、自我理解化,当文本的词语、情景不断渗透到自我经验中后,便对自我形成一种“无形的链子”,促成内在的构建。所以,好的文学很重要。
<hr/>在读网络爽文时一目十行,想快点到达下一个高潮点,了解完美结局,速度快、阅读粗。但好的文本却是要细读细品的。

  • 作为专业读者,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手段,只有细读,才能以精准的文学还原为导向;
  • 与科普文不同,文学本身的“孔洞”形态——即有很多留白、无法将逐一线索都完整细密地展开,注定它无法被压实,并结论性地讲出,所以需要通过细读将它“剥开”;
  • 在文本细读时,可以选择伽尔默尔的路径,即有所依附地创造——先理解,再传达。
向外传达是在细读、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准确性、完整性会大打折扣。尤其文学大量的留白之处,和阅读者的个人经验、理解息息相关。比如,读到文本中的“月光之下”,喜欢恐怖小说的一定会联想到即将发生的惨案,而浪漫主义情怀的小女生想到的可能是朦胧月光下的爱情故事,还有我这种对环境描写不注重的,直接选择忽略。只有读完这段描述,可能才会了解作者的意图和伏笔,不细读不可知。



笔记做起来

<hr/>在文学技巧、深度阅读方面,作者言简意赅地总结出“小说摸骨三法则——延宕、诱骗与嵌套”,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这三个方法,可以尽量缩小读者与创作者的时差、位差,再进一步,熟悉不同作者的不同手法和特点,更深入地了解文字和背后的意图。

  • 延宕,是悬念所制造的停顿,是“跨越”的同义词。
作者举了《悲惨世界》的例子。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烛台后被捕,主教原谅了他,并和警察说这是他送给冉阿让的礼物。在书中,冉阿让当时并没有表现出吃惊、感激、羞耻的举动,而是慌不择路地逃出城,在路边看到手拿零钱的小孩走来时,还凶狠地抢了孩子的钱并恶声让对方滚蛋。这时,读者都会被冉阿让的举动震惊,难道他是无可救药了么,直到冉阿让抢到钱后,“他慌忙向那银币猛扑过去,捏住它,立起身来,向平原的远处望去,把目光投向天边四处,站着发抖,好像一只爱心以后要找地方藏身的野兽”。
这种延宕手法用得相当漂亮,力量十足,直达内心。许多电视剧中的中枪镜头,枪声刚响,中枪的人就倒地翻滚痛苦不已,真的很假,与实际相去甚远,更谈不上延宕的手法。

  • 诱骗。如果说延宕解决的是速度问题,那么诱骗涉及的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只有产生共情、达成契约,读者就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有时会被当下情节的“拒之千里”感到莫名其妙,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
作者的案例是亨利.詹姆斯的《华盛顿广场》,主题是浪荡子追求富家女,后又被父亲和情人抛弃的故事。整部小说的感情不停地试探、进退,读者时不时被诱骗入局。作者在一开始就揭露了真相——浪荡子是冲着女孩能够继承的遗产展开追求的。
但有一天,浪荡子来到女孩家那栋伫立在华盛顿广场上的大宅外面,眼神忧郁地看着亮着灯的窗子,当被告知那不是女孩的房间时,他的心里震动了一下,“我以为还是她的呢,不然我为什么绕过广场来看呢?”。这时,读者一定对浪荡子追求女孩的初衷发生了怀疑,他对女孩多少还是有点真心的吧,不然见不到她的房子怎么会感到失望呢。然后,浪荡子对着屋子又看了一会儿,转身郁郁不乐地在对面有木栅的地方走了几步,又转回来,两眼巡视着这所楼房,甚至还在窗前听了一下,暗暗对自己说:“这真是一座舒服复要命的房子”。
此时,读者恍然大悟,刚才被作者骗了。这种共情后的反转,让读者暗自叫蠢,如何能寄希望于一个只有金钱观的男人呢。
读到此处,虽然只是小说的摘录,我已经克制不住内心想要去读的愿望了。使用了小说摸骨法则,确实能让盲读变得更有意思。

  • 嵌套。如果将文学本身与写作阅读行为勾连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与虚构叠加,组成了更密实丰盈的空间。
作者举的例子是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小说的前半部分,人物莉莉安登场,向主人公之一的文桑讲述了一个故事。她在年轻时曾经遭遇海难,当时包括她在内的几十人爬上了救生艇,但有更多的人还在不断爬向救生艇,为了阻止这些人上来翻船,水手们便“砍着攀在绳上挣扎着想上来的那些人的手指和关节”,莉莉安顿时错了过去,醒来后,她说:“我懂得一部分的我已经跟着'布尔尼哥号'沉向了大海,此后对于无数娇柔的情感我也一律砍去它们的手指与腕节......”。
震撼的一段故事,故事嵌套的故事,冷酷、坚定、绝决。如果了解作者纪德的背景,我们就能通过这个嵌套的故事,望向那个想砍去写作中的赘物、枝节的纪德,一个想要彻底革新文学写作、砍断传统写法的作家。
<hr/>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阅读的总结和普及,下篇选取了若干作品具体剖析。
为此,我列出了许多未来要读的小说,真的是很多,多到以为自己以前竟是不读书的。

  • 《伪币制造者》,是纪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对传统小说写法的挑战,在当时看来是极具勇气的。
小说是由事件还是“事件之外”的东西构成?小说如何处理与现实界的关系?小说之“道”与“艺”哪一个更重要?作者的连续发问,和她对这部作品的重复分析,让我急不可耐地立刻网购了这本小说,期待疫情之后手捧书本的欣喜,一一将这些问题解疑答惑。

  • 《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作者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的细节叙事,是轻与重的交叠。笔下的轻描淡写,往往有着不可撼动的力量,就如同看到某个情节,会大笑,但笑中带泪,夹带着一丝令人蹙眉的忧伤与困惑。

  • 《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先生奇怪的帽子是一种超乎“现实”的隐喻,一层又一层、一级又一级的千层饼结构,既庸俗又乏味,还难以理解。
  • 《远山淡影》,作者石黑一雄将“以有写无”和“以无写有”两种手法运用到极致。书中的三重世界令读者欲罢不能。这是古典文学的特点,往往与读者达成一种信任与共谋,它试图说服读者相信叙事内容的确凿性,试图唤起读者对主要人物的理性信任与情感认同。
  • 《浮士德》,书中随处可见歌德对植物学、诗学的热爱。以前读的时候确实没有关联起来,原来在18、19世纪的人文主义者是以“全才”进行自我塑造,歌德便是其中之一。植物学(博物学)和诗学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向上的精神,神秘学(炼金术、占星学)与基督教等宗教的关系影射出歌德的双重性格:探索自然控制自然的努力,以及精神飞升、自我淬炼的渴望。



书单

还有很多小说,作者信手拈来,我也罗列了满满两篇,收获颇丰,有方法、有读物、还有对未来的期盼。
如同和良师益友交谈甚欢,人走后(读完书)余韵尚在,回味无穷。好书便是如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5-4-2 20: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