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回复: 1

写作启示录:写作,是一种自由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21 20: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作

是一种自由

在未来写给你第74篇

关注凤城笔者,让时间变得有价值




从事写作已经有五年多的经验,当然在一开始是创作的主要体裁是散文和随笔,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2021年六月份开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终,我们散于人海》这部小说也断断续续写了有一年多的时间,总体来说是自己创作小说的一个敲门砖,才刚刚开始接触小说的创作。对于一些个人的想法和情节的设计还有很大的欠缺。
今天很荣幸地参加由徐州作家协会举办的金龙湖文学社讲座,主席杨洪军老师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如何创作短篇和中篇小说。但是听后我倍受启发,对于接下来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写短篇和中篇领域有更大的进步。
如何更好地创作小说?作为一个作家来说如何能更好地从小说中反应当下的社会?
我觉得这是所有作家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杨洪军老师提出的第一个观点就是:
“写小说就像是学走路,无师自通。”



其实,在我认为写作是一种漫长的修行和不断地突破。这是一个写作者需要保持的一个基本观点。写作是一种文字中的艺术,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一种排列的方式和顺序,同时也是表达一个内心的思想感情和对当下所有事物的理解。写作需要靠不断地感悟,只有从中不断的反思和感悟,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谓在写作当中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自己不断的读书、写作、修改和润色,最后还可能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打磨。
写小说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所谓功底其实就是不断地积累。杨洪军老师在讲座上不止一遍地强调,一定要多读书。这让我想起了《剧本》里面的一句话:
“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是最勤奋的阅读者。”
在我看来读书甚至比写作更重要。只有接触信息才能够更好消耗信息,从而通过写作去变成自己的东西。杨洪军主席在讲座上讲了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在一次雨花台为了今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挑选一百多位作家去写的一百多位英雄的事迹。其中的一部在审核的过程中通过省作协,省文联和宣传部门的一一审核,觉得这部描写英雄的事迹文学没有什么问题。杨洪军主席也看着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他的朋友那里,却发现其中引用的《共产党宣言》是德国版本,而不是翻译成当今正确的《共产党宣言》。这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错误,但是最终还是发现了。
这就证明他读过的书一定特别多,而且不限于文学方面,而是整个领域。我记得在上一次参加金龙湖文学社的研修班时,老土先生讲到了苏轼写文章从来不翻书,因为他年少时阅读大量的典籍,所以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下笔就知道该引用什么样的典故。作家的成功,离不开阅读。



作家需要多读书,多写作,我觉得这是每一位优秀的作家离不开的习惯。先读后书,只有书读多了才能够更好是改善自己的语言和情节中的不足之处。在讲座上杨洪军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只要遇到一本好书,通常自己就会读很多遍。读他的语言,结构和人物的构造。
鲁迅文学奖获奖者,也是《作品》杂志社的社长王十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家在读书的过程当中,要看清作者的施工图。”也就是一本小说基本的框架,他是如何塑造人物和构思情节。余华在一次采访中就讲道:
“一个作家在读另一个作家的书时,就像是向日葵在接触阳光。”
优秀的作家都是在读过一本又一本书后,在写过一个又一个文章和小说之后。如此反复和千锤百炼才能够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作品从来不是一笔就写成的,反复的修改和磨炼,才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



作者需要倾注真实的情感,需要与小说当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霍达在创作《穆斯林的葬礼》时,写到了韩心月与楚雁潮的分离的那一段,几乎都是泪流满面。因为作者和小说中的主人公融入了一体,感受了主人公所感受到的痛苦。
我记得在创作《最终,我们散于人海》的第三部分,都是以一种沉痛的心情去写作。在这部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小说家张锦与女主王玉分离。因为感情受到挫折张锦放弃写作,从著名的作家到一个书店的小老板,其中最体现虐心的地方是在小说的第72章《团圆年》里面,张锦回到了家里一个人把年夜饭做好,将父母的遗像放在客厅桌子的上面,在遗像的面前摆好了碗筷。然后自己举杯说了一声:“爸妈,新年快乐。”然而他再次想到他唯一的好友周叶,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饭,也是在庆祝刚刚出生的儿子。瞬间,泪流不止。
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作家需要做的就是先把自己感动,写出来的文字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元素,这样才能使读者甚至更多人感动。
杨洪军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小说读的就是情绪。
小说的情节要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情感。情是所有创作的文学题材中最不可缺失的因素,也打动读者心灵的必杀技。同时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爱融入到小说里,更要融合当下的时代和一些过去的传统。
依据现实去创作,才能有更好的收获。我觉得当代很多作家和小说家的创作都是依靠现实进行,包括在人物和情节当中也能够与现实相吻合,贾平凹在创作《废都》的时候,里面的很多人物都是贾平凹身边乡村真实人物。很多在小说里的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杨洪军老师在此次讲座的结尾中提到:做一个在生活当时的敏感者。的确,作为一个作家需要时刻观察生活,特别是在生活中的细节方面。体现一个作家写作的细腻度,往往在于对细节的刻画以及描写。东北短篇小说作家双雪涛曾说:
作家,是就是与世界不断产生摩擦的人物。”
的确,有些灵感就是在生活中捕捉的细节,这样才能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次小说课的学习,以及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写成的感悟。感谢徐州作家协会主席杨洪军老师精彩讲座,也感谢金龙湖文学社王夫敏先生的组织。希望在未来徐州大学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凤城笔者的读书群已经建立啦~感兴趣想加入凤城读书群的朋友们可以在栏目【关于号主】中找到我的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5-4-4 08: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鄙视楼下的顶帖没我快,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