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回复: 1

文学批评——语义批评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24 1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义批评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语言意义的批评模式。它要求批评者致力于发掘文学语言的多义性,通过对词语的充分阐释,揭示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丰富的内在含义。
(一)语义批评的理论基础
1、语义批评的文学观
文学文本作为意义载体,是由词语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自足系统。
我们不可能从作者那里取得意义。
第一因为并不是作者的所有资料都能找到;
第二意图不等于意义,伟大的作品往往冲破作家的束缚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义;第三因为作家是受到惯例的约束的,有很多写作成规和历史上流传的东西并不是作家独自创作出来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作家那里取得意义。
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从读者那里寻找意义。应该说读者是可以发掘意义的,但是因为读者的千差万别,有多种多样的意义,到底以哪个意义为准呢。因此,我们只能从文本中去寻找。
2、文学语言的特质
新批评的一个代表人物叫瑞查兹。他认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科学的用途追求准确性;而情感的用途,特别是文学语言,追求含蓄,有韵味。所以这两种用途是很不一样的。
那么语义批评中的语言特质,我们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非指称性的伪陈述。”所谓非指称性,也就是说文学语言,是一个自足的存在,它不是标签,不是工具,它不和现实世界相对应。正因为它是非指称性的,它的叙述是不能被经验世界所证明的,所以叫伪陈述。
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头发来形容长三千丈,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恰恰是文学语言的特质,即这是一种文学语言,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自足语言。
3、语境理论
我们所有的意义分析,都必须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说,我们的语境指的是上下文。在上下文当中,确定这句话,这个词的涵义。语境分析,就是把这个语境理论扩展到历史的深处,形成了一种互文的映照,也就是互文性。所以,我们的语境理论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的上下文;另一个就是在互文的意义场当中去分析,也就是历史的积淀(即在历史当中,一个词从过去到现在有多种用法)。
比如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从上下文来看,“杨柳”在这里杨开慧和柳直荀,也可以指更多的革命先烈。“伏虎”指革命胜利,如果我们把它扩展到历史的深处,“伏虎”就有多种意义,就有了一种历史的积淀,因此新批评有句话,“一个词可以牵涉到整个文明史”。诗中的吴刚、嫦娥都是有故事的。因此这里的语境既包括上下文的语境,也包括历史的积淀。
因此,文学语言语义的这种“先在性”和复义特征为批评家提供了驰骋的天地,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遂成为语义批评的任务。然而,语境固然可以使词语产生多种意义,但语境又具有制约作用即过滤作用。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多义并非有义必取,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
(二)文学文本语义分析
以下五个术语大部分来自于语言学和修辞学,但是现在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些常用术语了。这五个术语它实际是从不同视角帮助我们分析作品的语义。即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和张力。
1、含混
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或者说对一个词句“可以允许有两个或更多的解释”。
如《红楼梦》里“女子是水做的骨肉”一句中的“水”除了表示与男性世界的“泥”的对立外,还可以有多种理解。既可以表示深闺里的少女像水一样的洁净,又可以体会出女性的柔情,还有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叹。
2、反讽
“反讽”一词源于古希腊,其内涵在不断发展。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反讽”的内涵有所不同。
第一种是“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它通过追问来揭露既有真理之不完善,实现对现有知识的颠覆和否定。下面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这里苏格拉底就采用追问的形式,对人们认为是真正的东西进行颠覆,来说明任何知识都有它的不确定性。任何知识的内部都有反这种知识的东西。
第二种是“罗马式反讽”,即字面意义与实指的内涵不符或相反。下面这一例子来自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合唱队秋到俄狄浦斯跟前,称他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
然而,俄狄浦斯本人却不知道他是怎样降生的,甚至对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浑然不觉。
第三种是“新批评的反讽”,即“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如《红楼梦》中对宝玉的描述: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在《红楼梦》这个大语境中,贾宝玉不是这样的人,别人也不是这样看他的。
又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中的“春”给人春天的遐思,柳枝吐芽,生机盎然。“望”想必是对这片景色的眺望,但诗作却呈现的是山河破碎,表达的是乱离中对亲人的思念。
一首寄托亡国哀思的词汇——春望,由此构成一种深刻的语义反讽。
3、悖论
“悖论”是指表述上自相矛盾而深层次上富有哲理的诗句。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悖论”之中,我们一天天在生长,同时我们一天天也正在走向死亡。“悖论”和“反讽”有所不同,“悖论”是指矛盾的意义可在字面上看出,而“反讽”则指字面意义与暗指意义的对立。
如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生活得好》:
俄罗斯母亲呵,
你又贫穷又富饶,
你又强大又软弱!
……
诗句中寄托着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深深的怨恨,这就是悖论。
又如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啊,学生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
剖析这一悖论,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现象都环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我们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样多。从这一意义上说,悖论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给人以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在写作时,把逻辑上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之互相作用,互相碰撞,而诗意正是从这种碰撞中产生。
生活中的矛盾境遇只能用悖论来表现,而这种悖论的主题往往赋予作品的思想一种令人着迷的深度。
4、隐喻
隐喻和明喻不完全一样,它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喻体,一个是喻旨。喻体指一种具体的形象;喻旨指从形象中引申出来的抽象意义。喻体和喻旨的关系为“远距离”、“异质”;或者是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比拟于另一物,而喻旨不出现。
如艾略特《阿尔弗瑞德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黄昏向天边铺展,好似被麻醉了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
现实生活中,病人和黄昏隔得很远,但艾略特在这首诗里把二者联系起来,黄昏就像病人在被麻醉后慢慢失去知觉进入黑暗,给人一种切身的感受。
如苏轼《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表面指天上宫阙的寒冷,暗指仕途的孤寂、险恶和不测。这句诗可视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仕途上矛盾心境的隐喻。高处现在成为一种隐喻,可泛指多个对象。
又如钱钟书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围城”已经成为一个隐喻,在工作上、婚姻上……到处都有这样的“围城”。
隐喻的运用是一门艺术,亚里士多德在在《修辞学》中写道:“措词只要含有隐喻,就能受欢迎,但是隐喻不能太牵强,否则就难以看出其中的关系;不过也不能失之肤浅,否则就不能给听众留下印象。”
5、张力tension
内涵intension
外延extension
诗的张力指诗歌中种种意义特别是矛盾或对立的意义的有机统一。
张力的特征:
(1)多义性。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包容了多重含义。
(2)矛盾冲突的包孕。种种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着的意义共处一个有机统一体中。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的广袤与孤舟、独钓的孤单构成了空间上的张力;
鸟飞与绝、人踪与灭构成了上下(空间)、动静(状态)的冲突;
绝、灭和孤、独加重文本的孤独感;
寒江、雪映衬独钓之人的凄清、孤独、孤傲、空灵。
整首诗给人一种空灵、孤傲而又唯美的感觉。
又如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意象的对立:
肮脏、霉烂、黯淡、沉寂,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
意义的张力:
绝望与希望、仇恨和热爱。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并置:至美的形式和矛盾的意象形成互相排斥和互相牵制的艺术张力。
(三)对语义批评的批评
1、语义批评的价值
(1)语义批评体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意识,它将语言作为本体,将语言置于关注的中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2)语义分析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操作方法,并改造或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批评术语和范畴。如今“反讽”、“隐喻”等概念已成为文学批评文库中的常用词汇。
(3)语义批评的提出对我国古代诗文评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校正。
古人释诗讲究妙悟和品评,主张“诗不可解”。借助语义批评的多义性和丰富性,更深切地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2、语义批评批评的内在矛盾
(1)语义批评将文学文本作为一个封闭的领域,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语义分析很难脱离现实的参照物。
(2)语义批评倾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若不受节制,过分迷恋多义,将沦为文字狂欢或文字游戏。并且它的琐细也将有失之愉悦之嫌,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批评本身丧失理想和激情。
不过,语义批评给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概念。关注文本,仔细分析作品中的词语和结构,欣赏诗歌中的机智和悖论已成为批评家的一种自觉的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5-4-4 18: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