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5|回复: 1

《人的文学》周作人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28 11: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文学》周作人
《人的文学》于1918年12月刊登于《新青年》,对当时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革命意义。周作人从人性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提出了以利己和利他、有利社会为实现目标的个人主义的理想和道德,肯定了人的文学应该以“人”的存在和发现为主,而人的发现要以“灵肉合一”和反对封建规训为原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人个性解放的主题创作。
“什么是人的文学”?“什么是文本里的周作人”周作人在文本当中大致分为三个主要话题讨论,第一是为什么要讨论人的文学,即创作文章的初衷与背景;第二是什么是周作人眼里的人的文学,主要阐述角度从什么是完整的人,什么是好的对人的道德的诠释,以及什么是对人性完整有不良影响的文学。讨论得出其非常明显的文学观念,即文学首先要是灵肉合一的“人”为对象的文学,以及人的文学必然讨论人道主义和人性道德的话题为主要。
周作人在论述什么是完整的人时,提出了灵肉合一,遵循人道主义的思想当中,透露出周作人本身对于女性和儿童这两个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周作人提出,妇女在传统社会里被当做是男人的“器具和奴隶”,而小孩是父母的“附属品”,这两个论述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有中国传统社会意识里一直没有出现过的儿童视角和印象。
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冠以各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与束缚,不能享受到身为正常人的基本权利,比如“出嫁从夫”等三纲五常,以及“守寡”、“陪葬”等非仁义的酷刑,都在折磨着妇女的身体和灵魂。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知识分子话语体系中,变得尤其具有社会批判和救赎的意义。女子和男子一样是具有灵魂肉体和完整的人,而并非是附庸。儿童也一样,“心灵的缪斯”、“白纸”等近现代儿童文化观念逐渐被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所接受,而困难的是,如何用口诛笔伐此等方式,逐渐地改变这封建不堪的社会思想,唯有变革和新潮。
文中周作人的形象是一位女权主义的斗士,而且也是一个极具童心主义色彩的成人,他保护儿童、关心儿童,是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个人主义的先行者。这种个人主义,是一种极度的自爱和自尊,仿佛和我们目前提倡的个人自由不尽相同。周作人在文中提出的人道主义,有了许多的限制和要求,比如个人的权利和需求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实现利他和对社会有贡献,个人的英雄主义并没有比实际上自我欲望的实现显得崇高。他对先进的西方思想的理解,是带有一定个人色彩的,这和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可谓不同。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带来的西方思潮,或许并非完全适应于中国的革新状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5-4-5 10: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