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回复: 1

《小团圆》:张爱玲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9-21 2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读者对于张爱玲的印象大都是成熟,有一种看透世俗的苍凉,但其实,也许正是因此,张爱玲的内心深处或许有一种单纯到极致的天真,而外在呈现出来与之相对的一面。
与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第一炉香》等小说相比,部分研究者认为其晚期的《小团圆》的艺术价值远不及先前,“就艺术质量而言很一般 ,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阅读和深入理解张爱玲其人其作的路径”,其艺术质量我并不认为一般,我更加认同它具有“平淡而近自然”的韵味,是“通常的人生的回声”,因为它写的是她“最深知的材料”,“描写不但如实详尽,而且深刻到位,白描式的语言通俗质朴”。不过我很赞成对《小团圆》的研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张爱玲本人和她的创作。更确切地说,是对这本自传型小说中童年叙事的理解。
本书大篇幅是作家以第三人称的叙事形式追忆童年生活,作家本意并非创作儿童小说,而是一个爱情故事,这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序中公开的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的通信中可见得;主观上面向的读者也应是成人群体,但其中却的确闪烁着儿童文学的某些特质。

1.《小团圆》中童年叙事采用的策略
   《小团圆》中的童年叙事属于对童年的经验型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的定义:“指以作家从自身童年经验,及童年的生命感受出发,探寻个体童年的情感与生活真实。”《小团圆》明显在客观上符合,它成书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作者在五十来岁时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自己童年时期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回忆书写,其中尤以在其赴港上大学之前的生活书写最能见得。
经验型童年书写的内容主要包括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等维度,本文主要论述《小团圆》里童年叙事中显现出对童年的诗意表达这一方面,这方面体现了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童心与童真,也可从其中窥得一点作家十分出色的语言风格的缘由。而其中的“经验型”则主要分为两种——丰富性的和缺失性的,“丰富性经验表现在童年生命空间的物质与精神的极大满足,童年生活的底色是绚丽多彩的,缺失性经验则表现为物质的缺乏以及精神的严重创伤。”我以为《小团圆》中体现出的经验是二者兼有,而以缺失性的更为明显。这两种类型的经验也渗透在其诗意表达中。

2.《小团圆》中对童年诗意表达的具体体现
最能体现对童年诗意表达的便是以生动贴切的比喻手法表达。
生动贴切不单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贴合,还有以符合书写年龄段时的水平以及整个比喻从总体上给人巧妙宛若天成之感。与本就为儿童写作的诗歌或散文中的比喻比较一下,更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之处。优秀的儿童文学诗人、散文家郭风曾发表的一首童诗《蝴蝶 豌豆花》中有如下诗句:
  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进来,
豌豆花问蝴蝶道:
“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
诗评家谢冕在《榕树文学丛刊》的一篇《北京书简》中如此评价此诗:“他出其不意地捕捉了孩子的闪光的想象。这在孩子是天真地发问;在大人,确是妙不可言的神来之笔。”将蝴蝶比作一朵花是很常见的,但是诗中是以豌豆花的视角出发,为这朵“花”添上了“飞起来的”神奇想象的色彩,在此诗中豌豆花也许就是儿童。
  再看《小团圆》中的比喻,在九莉即张爱玲不同年龄的眼中的一些事物。
    思想像个大石轮一样推不动。
九莉现在画小人,画中唯一的成人永远像蕊秋,······眼睛像地平线上的太阳,射出的光芒是睫毛。
前一句形容九莉自己在要选洋钱还是金镑是的纠结心理,书中没有明确说九莉当时的年纪,粗略估计五六岁,在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的眼里,大石轮常见且是庞然大物。再结合这句比喻前后的句子,“她知道大小与贵贱没关系,可爱也不能作准。”“苦思了半天说:‘要洋钱。’”,一个早慧孩子纠结苦恼的样子好似浮现于纸面。
后一句是九莉眼中母亲的样子。她这时八九岁,联系张爱玲本人的生平,她的母亲在她四岁时出国,八岁回国,小时候对母亲的了解很少,大多来自于家里用人口中以及母亲从国外寄回的物品。正因如此,她是渴望母爱的,在母爱这一方面她的童年经验属于缺失性的一类,而这也是她有看破世俗的成熟而情感方面又不成熟在内心注入的别样的童心与童真。尽管与母亲并不亲近,但母亲在她的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估量地高大于父亲。所以,“太阳”这一意象的使用恰证明了此事实。地平线上的“太阳”是温暖明亮的,一般都是指早晨刚刚升起的那一轮,“母亲”的眼睛像太阳,睫毛是太阳“射出的光芒”又将这一暖度具象化,也许在八九岁的九莉看来母亲的眼神落在她身上使她感到温暖,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九莉对母亲爱意的期待与渴望。
《小团圆》中类似精妙的比喻还有很多,穿插于全书中对童年的追思重组,也包括成年后恋爱时偶尔回忆起童年的记忆碎片。这些比喻看似不重要,但是读过后便令人难以忘怀。这些比喻里面大都“既有儿童式的语言和思维,又有大自然的真切的写照”。而整体上这些比喻给人的感觉,可以用张爱玲自己对童年的又一比喻:“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或者在她的另一本文集中《对照记》的形容:“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张爱玲诗意地表达童年并不只纯然是光明的轻松的,也涉及一些对儿童来说稍显沉重的主题,但是因之对生活、对童趣的欣悦的体验,这些表达有“盐之在水”的韵味。儿童的确是喜爱纯粹的光明的内容,但也不意味不能接受一些“重”点的主题内容,且“身心正在发展的少年儿童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对于那些儿童在当时不一定读得懂,也不一定关注,但日后总会明白,这也有助于他们在一步步进入真实社会中那段过渡期所承受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望不太过重。而《小团圆》在创作时虽应是没有考虑到少年儿童,其主题也不宏大,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可“真生命”却就是在这烟火小事中的,里面有真正的人性。张爱玲的诗意表达有为其添上重彩。

总的来说,《小团圆》中的童年叙事无论在叙事策略上,还是运用的表现手法,都饱含对生命的诗意表达,蕴含着永恒人生,体现着人性的文学,虽是创作给成人群体,但儿童也能从中吸收如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吸收到的能量。

参考文献:
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张爱玲,《重访边城》[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张爱玲,《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刘绪源,《中国儿童文学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山丹. 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0,
张紫嫣.“恋母”情结支配下张爱玲的情感认知——以《小团圆》为例[J].名作欣赏,2021(36):60-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5-2-14 19: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告位,,坐下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