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回复: 1

“作家”与“读者”——浅评《再见绘梨》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16 08: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的话

有的人认为藤本树的这部作品像是一部以创作者身份写就的自白。作品深刻地讨论了创作中的大部分元素——创作者和观众,以及范式技巧和个人风格……作品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元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创作者和观众、范式技巧和个人风格)。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关于艺术问题的思考清晰地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类似于优太的作品从被否定到被认可,但是自己却对自己的作品产生怀疑,最终找回的自我的风格)。但是读者仍然能从这部作品中找到许多很难用这个主题解释的内容(类似于最后的爆炸前绘梨与优太的对话)
这些问题也许能被最终解释,但是从作者的角度而言,表达这种“自白”不需要设计这些难以被解读的情节。从读者本身来说,虽然作品在讨论一个宏大的话题,但是拥有创作者身份(范围不局限于艺术家)的群体仍然占少数。而对于这样一部引发热议的作品,我认为作品最终讨论的是广义的创作,一种所有读者都参与其中的创作,这其中的道理可以通过一道高考作文题完美得到阐释:“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hr/>一、什么是“作品”,什么是“读者”?  

就《再见绘梨》而言,“作品”不仅指优太的电影,还指优太母亲,绘梨和优太的生活本身。而“读者”的意义则更加的多元。除了欣赏电影的观众(同学),对于生活而言,“读者”是优太母亲,绘梨和优太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以及最重要的——出演生活的自己。
<hr/>二、“作家”如何去面对自己的“读者”?

我们先来看三个人他们各自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读者的。
我们可以将优太母亲和绘梨(拍摄第二部电影结束前)对于读者的态度归为一类——她们都想以最好的样子留在别人的记忆里。而对于优太而言,他面对读者的态度更多地体现在他面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上(即长大后的优太表现出的对自己作品的反思)
<hr/>(一)“作家”给“读者”的礼物——完美的“作品”

这里的“读者”应该取一个狭义的概念——我们所在意的人。对于匆匆而过的陌路过客,大多数“作家”并不上心。我们希望给我们在意的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是人之常情。毛姆曾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提到这个话题,大约的意思是人们都很在意其所身处的社会对其行为的看法,如果有一个人声称他能离经叛道,那么他的背后一定有最在意的人的支持。
而对于优太母亲与绘梨而言,情况又有所不同。她们都是在弥留之际请求优太将她们最好的样子记录下来留存在“读者”的记忆中,这无疑将这一想法(希望给在意的人留下好的印象)具象化了。而类似的行为也称不上特别。任林举先生在《西塘的心思》中对这种行为做过阐释:“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hr/>(二)特殊的“读者”——优太

即使优太母亲与绘梨怀着美好的憧憬,我们发现她们的生活本身很难构成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从优太父亲的回忆中我们看到弥留之际的优太母亲并非电影中展现的那么美好,从女同学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绘梨也不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美女子)但是有一个人将她们的“作品”打造成了她们想象中的完美之作——优太
优太的父亲曾经评价优太是“能靠自己决定以何种方式回忆起一个人”的有“很厉害能力”的人,但是事实上,至少对于自己的记忆,每个人或多或少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生活近看是一出悲剧,远看是一部喜剧”(卓别林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删除记忆中那些刺痛我们的,伤害我们自尊的部分,而保留下那些“某个闪光或意味深长的瞬间”。当我们不怀着一种想要弥补的心态,而以“观众”的视角静静地回味着自己的过去,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些似乎可以摧毁我们的过往似乎也化为云烟飘去,或者被落在了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从生理与心理上说,循环着痛苦的回忆对身心势必会造成伤害。从过去与现实关系的角度来说,惟有现实是绝对“真实”的,是意识与存在最契合的时候,而在回忆中两者会产生偏误。“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就体现在此时此刻——它无法割裂地连接无尽的过去和将来。”(叔本华语)因此生活很难称之为一部美好的作品,我们之所以需要艺术作品,一部分原因正是我们的生活事实上充斥着无意义的,混沌的灰暗与痛苦,“某个闪光或意味深长的瞬间”如流星般稍纵即逝。
<hr/>(三)优太的创作观——真实的表达

何为真实的表达?我们如何看待真实的表达?
从狭义的创作来说,“真实”自然指的是作者个人风格、想法的充分展现,而不受读者、市场、文化等压力的影响。无论是优太的“一抹奇幻”还是作者自己对于漫画作品的理解,没有哪个创作者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创作被限制,甚至自己的想法被扼杀。但是“真实”的表达是有代价的,优太第一次的失败让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漫画之外,也有许许多多的作者屈服于现实。“作家”与“读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层隔膜,因此无论作品被欣赏与否,许多时候“作家”其实是孤独的。
而作者在作品中提出了答案,在绘梨征求优太父亲许可的对话里优太父亲的回答:“创作就是深入作品受众的内心问题让他们大哭或者大笑,对吧”“如果作者不受到相应的伤害,岂不是很不公平?”
优太的第一部作品虽然“真实”,但没有“表达”。“作家”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正是因为其能在看清真相之后,仍然有力气去表达,而非发泄。敲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既需要能让“读者”共鸣的片段,又需要“作者”自身的力量。而这些力量自然体现在作者的技巧之中,体现在作者对设计,对节奏的把控之中。
优太的第二部作品虽然“表达”,但不“真实”。虽然收获了成功,但优太仍然不愿接受自己的“成功”。只有在“观众”散场之后,他才找到了自己的那抹奇幻。“不幸的人各有其的不幸”优太真正想要表达的,真的能够通过“作家的力量”到达“读者”的内心吗?我们当然知道优太做不到,因为他始终在逃避“真实的自己”,他无法面对真正束缚他的“枷锁”——现实的痛苦,回忆的痛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隔膜,真实的自己与自己书写的生活之间的隔膜。有趣的是,如果将《再见绘梨》看成是优太的最终之作,优太便战胜了过去懦弱的自己,活在了此时此刻。这样一部作品,才“真正表达”了优太的内心。
伟大的作品,必然是“真实的表达”。
<hr/>(四)人的矛盾——冰山困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5-4-11 11: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很好,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