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回复: 1

文科女硕士:是的,我后悔上岸了。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2-9 18: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回到北辰青年。

“哎,这是我们的实习生。97年的,和我同届。”实习入职那天,直属上司这样介绍道。

我略带尴尬地微笑着,用一种跟长辈打招呼的姿态,向四周的同事点头示意:“以后请多多关照和包涵。”

心里却有一丝苦涩:没想到,我的上司竟是和我同龄的女生。

还记得那天她穿着一双黑色的过膝长靴,双手抱臂站在我的面前,看起来像已经在职场历练了很多年。

看着自己那双脏兮兮的帆布鞋,那一刻,我莫名感到一阵刺痛。

回想起大三那个暑假,秋招马上就开始了,闷热的空气和看似黯淡的前途令人有点呼吸困难。

我最好的朋友对我说:“考研吧,考研才是双非学生的唯一出路。”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那时,刻苦准备考研是我能掌控的最确定的事。

“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打工,多学一点总是好的。”就这么安慰着自己,我报考了新传专业,正式加入了考研大军。

终于,我在千军万马中走过考研的独木桥。

三年一晃而过,我发现我好像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那条“出路”。




图片


读研后,

帮导师做PPT成了我的日常。




2019年4月的一个傍晚,祈祷了800遍后,我在成绩查询系统里输入了身份证号。

拟录取,这三个大字好像是神的召唤。

寒暑假充值成功,毕业找工作的焦虑不驱而散。我不禁开始想象和新同学一起漫步校园的画面,想象坐在长椅上看书的那独一份悠闲。



图片

(校园里的猫)

就这样,我抱着对未来坦途的无限幻想,悠闲地度过了整个暑假。

可是好不容易等到开学,我却从天堂一秒回到了人间。

开学第一个月,导师交给我的任务,不是给本科生做上课用的PPT,就是帮忙整理教师评级用的材料。这好像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你帮我做个PPT啊。”“有空吗?再帮我美化一下课件。”



图片

(我和导师的对话)

老师的需求总是突如其来,毫无理由地将我精心安排的学习计划统统打乱。

整整一个学期,我除了完成课程作业,其余时间都花在了修改字体和美化排版上。有时,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回挪动文档上的文字和图片,确保每一行都对齐。

我厌倦了这种重复又无意义的状态,但每一次总是安慰自己,大概每个人都是这样一步步熬过来的。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豆瓣小组里,一边浏览与我相似的经历,一边强行自洽着。

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帮导师做事很正常也很合理。



图片

(豆瓣评论)

直到一个夜晚,宿舍微信群弹出了这样的消息:

“我听说XX发表了一篇C刊文章。”

短短几个月,同班同学的论文,就在权威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而彼时的我在做的是什么呢?

不是研究前沿的学术,而是用Word文档,给导师的儿子做升学简历。

那个瞬间,我突然开始质疑自己的研究生身份,我反复拷问自己:

为什么别人可以踏踏实实做研究,而我却只能做这样琐碎无谓的事?

可能是想逃避这种落差吧,那一刻我想用鼠标快速地把微信聊天框叉掉,可是好巧不巧,电脑偏偏卡住了。

积攒了太多对自己的失望,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我没有想象到读研的背面,竟是这样的。



图片

无所谓了,

顺利毕业是我最大的愿望。




除了同辈压力,摆在我面前的,还有另一个看似荒谬的难题:按时毕业。

而直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围观师兄师姐答辩的场景。

那是我第一次,对顺利毕业感到怀疑。

还记得那天,评审老师们围坐在略显逼仄的会议室里。师兄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他攥紧手中的稿子,尽量使自己看起来冷静。

然而,开讲不到3分钟,他就被打断了。

“可以停了,我建议你延毕好好想想吧。”

师兄愣在讲台上,手足无措。我感到很惊讶,毕竟认识他的日子里,他经常泡在图书馆,组会汇报也是准备最充分最认真那个。

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会延毕。

目睹了太多这样的场景,我每天都活在毕不了业的恐惧和煎熬之中,不敢想象自己答辩时被老师否定的画面。

我逐渐意识到,三年里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毕业。



图片

(毕业典礼)

为了写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一个文科生最有可能的读研生活,就是无尽地阅读文献,找新的选题。周而复始地,进入被否定再重来的循环。

所以,为了早日跳脱出这种被否定的恐惧,我从研二的那个寒假就开始着手准备。

在30多天里,我不敢做任何跟论文无关的任何事。看文献,写综述,力图找到一个让导师满意的选题。

研二开学,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将我的想法有理有据地呈现在导师面前。

但换来的,却是导师冷冷的一句话:“你这个选题挺有意思的,但这不符合评审老师们的喜好。”她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笔,没有看我。

两万字,就这样被否定了。

导师跟我说,要品味评审们的价值取向,尽量按照他们感兴趣地写,不能任性。


(我和导师的对话)

我假装大度地回应她:“了解的。”但内心却一遍遍地嘲笑自己,你看,努力还是没用吧。

转眼间,需要找工作的时间又到了。

然而,每当我试图和导师申请去实习的机会,总会被她斥责:“一进来就满脑子想着实习,难怪写不出什么好论文。”

为了不让导师觉得实习占用我太多的学习时间,我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硬着头皮完成她给的任务。只希望她能够允许我为进入职场做一点准备。

尽管如此,实习时导师依旧如影随形。

每隔一周,我都会收到导师“还在实习?”之类的询问,每次还会顺带附上几篇供我写论文参考的文章。

在这样的催促下,积累职场经验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现在,比起做出学术成果和找到好工作,毕业排在了我的第一顺位。

毕竟谁都不想成为落后的那个人。



图片

无法拉回的人生进度条




我时常感觉时间是折叠的,以至于我说不出三年里有什么印象深刻,或者有意义的事。

只是会不断想起决定考研的那个夏夜,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台词:

“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但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是原点。”

但我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三年时时感到挫败,看似回到了原点,但读研并非毫无意义。

我还是会为接触到新知感到兴奋,为书中精准的用词感到赞叹。对于有学术理想的人来说,读研是他们通向学术研究的最佳路径。



图片

(在课室上课)

不过,读研三年,人生进程好像被按下暂停键。

“别人都已经换了好几份工作了,而我却还在写同一篇论文。”类似的调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宿舍群。

升职、创业、结婚、买房,那几件人生大事的特写镜头,每回都换不同的人在我的朋友圈4D播放。

午夜梦回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如果不考研,人生进程会发生改变吗?

然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

今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有457万人报名,却有300万人集体落榜。

国家线水涨船高,已经可以用“离谱”二字来形容。网友们戏称,各学科的专家来了都得调剂。



图片

(《东京大饭店》片段)

考研逐渐高考化,22年的考研还没结束,豆瓣小组就已经出现了关于24年考研的讨论。



图片

(豆瓣考研组)

真的有那么多梦想需要通过考研来实现吗?

答案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就业歧视和学历焦虑的包围下,考研“逆袭”的叙事成为了毕业生们的信仰。

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一场场考试,仿佛学习和考试成为解决问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在风险社会中,我们耗费大量的精力只为求一份安稳。

就像项飙老师在讨论优绩主义时谈到的那样:

“普通的年轻人就像蜂鸟疯狂地挥动的翅膀,只是为了在空中停留,不能有哪怕一秒的放松,不然你就掉下去了,你不能出局,不管胜利的几率有多低。”

于是,在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之前,就病急乱投医。等回过神来,已经身陷内卷的沼泽。

考研人们要多苦有多苦,考研寄宿学校和考研机构则赚的盆满钵满。

在双减政策下,450万的考研大军成为培训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而考研学子则视这些机构为“救命稻草”。


(关于考研机构的报道)

我们只需要停下来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集体焦虑端倪。

或许,“考研是唯一的出路”,本质上就是一个骗局。

最后。


最近,我不再逃避步入社会这件事,开始了一段在编辑部的实习。

然而对于一个新媒体小白来说,能写出一篇好的稿子恐怕不是件简单的事。

所以我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也常常质疑自己读研的三年究竟有什么意义。

怀着忐忑的心情,两天前我提交了第一篇稿子。没想到,编辑对我说:“读研还是有用的,我发现你的学习能力很强。”

这句话点醒了我,卸下功利的眼光,读研这段旅程给予我的,原来是思维和内心的成长。也许这些影响,是用肉眼看不见的。

而我也逐渐意识到,拥抱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并没有那么可怕。在迎接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之后,不安的情绪自然会迎刃而解。

所以啊,我想跟正在为考研而苦恼的朋友们说:

在结构性的困境下,选择晚点步入社会,并不是你的错。

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勇气去驳倒唯学历论的社会“常识”。

请花一点耐心,想好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hr/>


如果你也有择业上的困惑,渴望和同城100个不同行业的人产生社交互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欢迎加入北辰青年YES GO行动。

用60天,5个周末,解锁这些行动:
# 体验突破:人文、创意、艺术、即兴演讲等
# 认知突破:多元人群+丰富的行动主题+深度思考复盘
# 人脉突破:与100个不同职业的人交流碰撞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随时私信我了解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位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