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简单说就是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欣赏批评的方法,这个阅读的过程更是指学习的过程;至于「分阶段」,我相信知识获取需循序渐进,什么阶段看什么书看得懂什么书都值得探讨——如我也很喜欢看电影,之前一上来就看什么黑泽明甚至伯格曼,但今年开始从更通俗的电影看起,看那些年代更接近的,国产的、美国的、更加偏型化的。
望各位专业人士能给我一些建议,讲述自己的一些经验(包括一些书单、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技巧等)。并非死板地想知道什么时候看了什么书就有什么样的能力,主要是关于学习的一个清晰的脉络。
自己目前是个大学生,专业和文学毫无关系,提出此问完全出于兴趣,因为我希望除情感上的共鸣和震撼外能理性看待一部作品一名作家的表达逻辑,除审美体验外更明白「美」从何来;此前也有较长的阅读历程但读得不多:初中看学校要求的《基督山伯爵》入坑,然后看过其他一些名气较大的书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麦田的守望者》《月亮与六便士》《三个火枪手》《安娜·卡列尼娜》等,比较有计划地读过日本近代作家,如川端康城《雪国》《千只鹤》《古都》、芥川的短篇集、谷崎润一郎《春琴抄》《细雪》、三岛由纪夫《假面自白》《金阁寺》《春雪》、夏目漱石《心》,还有特别喜欢的《一朵桔梗花》;对国内文学大概止步于余华和路遥名气最大的几部书,还有《骆驼祥子》和《围城》。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自己比较偏爱日本近代文学,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有较大兴趣,对国内文学不论古典还是近现代都知之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