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回答包括但并不算全面细致的回答了
·文科是什么
·为什么出现文理分科
·文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文理分科的缺陷和好处
·文科为什么感觉死记硬背
·理科是否真的更容易学,更有用
·文科生为什么更受歧视
·理科生是不是更容易找工作
·是不是好学生都去学理科
·文科发展的未来是什么
文科究竟是什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人文社会学科。
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来含义几经演变,其狭义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另一种解释,是文理科分科中的文科。
文科是高中阶段,学生选择分科方向的一种。选择文科的学生,除去语数外接受政史地也就是文综的学习,考试考文综。理科则是理综。
文理分科在大陆始于1977年的恢复高考。但事实上这种制度源于对苏联模式的照搬。二战使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战后重建急需以分科教育来快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大陆1949年后,同样急需专业人才,因此开始了文理分化的步伐,首先成立了西安、南京、重庆等最早的8所外语学校,并在50年代开始了对高校的合并。当时实现工业化是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适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1952年起,将同类专业院校合并为专业学院,建起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体制。这样的合并加强了工科院校的专业性,但也造成专业面窄,且理工、文理分家,文法、财经等学科也被削减。
但在文革结束前,大陆的高中一般都没有实行文理分科。1977年,恢复高考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才开始。
我稍微解释下苏联模式,世界上的现代学制有三种,分别是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苏联就是这种分支型学制,前期接受同样的通识教育,之后分开,有的去职高,有的去普高,类似这样的分支。文理分科,就是这样一种分支方式。
文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按照两种不同解释:
对于第一种解释,我不做赘述。人文社科都是重要学科,不可否认目前有显学和边缘学科,热门学科和小学科,但是知识从来不是靠当下能兑现多少来称量价值的。
重点说一下第二种解释,我们要清楚,文理分科的目的是快速补充各个学科的人才。当你科技树比较低时,快速暴兵,压制对手或者作为过渡兵种拖延的方法。
什么叫快速补充,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我们曾经有个口号叫多快好省,但实践出真知,经过社会实践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多就不能快,好就别想省。
所以文理分科的缺陷就是制造了一种人为的割裂,这种割裂转化为人才的割裂,而导致部分精英人才分裂为文理阵营对抗,存在这一群互相瞧不起的人,文科认为理科都是只会技术的工人,而理科认为文科都是只会吹牛的空谈。
这并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造成人才或缺乏科学素养或缺乏人文素养。
那么文理分科有没有好处?有,除了快速补兵,就是能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集中精力学某一科。给对某一科特别感兴趣的孩子提供了好的平台。
我曾经在一个回答里(问题是
高中读文科为何备受歧视? - 知乎)介绍过知识的分类。
约翰.罗伯特.安德森,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安德森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如果你感到理解困难,你可以这样理解,陈述性知识就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的。
下面听我慢慢解释这两种知识和文理科关系。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为表征,命题就是知识的最小单元,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科知识里含有大量的命题,也就是刚才说的“是什么”。还有“为什么”,比如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回答为什么。
陈述性知识要求记忆。所以你必须要善于记忆。但是文科并不等于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只是一部分基础性的,大部分需要的是有意义的记忆,这就要求你学会复述和精加工这样的学习策略,比如划重点,比如做表格,比如利用谐音,编程顺口溜等等。
而程序性知识,是解决“怎么办”的。这个很容易理解,程序性知识表征是产生式,许多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理科里很多这样的程序性知识,做题经常出现已知什么,求什么,这是典型的产生式系统。数学上很多定理可以有公理推算,很多公式也可以推算。很多数学问题也是改变某个具体数字数值,但是用同样的系统模式去得出结果。
当然,并不意味着理科就没有陈述性知识。比如学生物,你要记住界门纲目科属种这种层级概念。只是这类知识相对少。
所以普通人感受到理科并不需要的死记硬背而文科需要的感觉,是来自知识的不同。
好,那为什么理科感觉更容易学呢?你也该猜到了,理科充满了产生式系统。
理科里的产生式系统是用来解决怎么办的,所以这制造出了理科更贴近实际,理科更有用的错觉。
我在另一个问题里提过产生式是什么,为什么做数学题时,自己想不出来,而翻到后面看答案解析时却全都能能看懂? - 知乎
已知条件A,条件B,条件C,让你求结果X,但是你看了看这三个条件,都不能直接得出结果X,怎么办?而看了答案,原来是可以用条件A和B推导出结果D,而结果D和条件C就能得到结果X。这是不是常见的数学题解题思路?
通俗的讲,就是你必须在已知题目所有条件的基础上,一步步推导,产生式就是办事方法,就是已知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所以你需要一个产生式得到一步结果,再根据这个结果去触发下一个产生式,一步一步形成了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而你未练习熟练就像骨牌中少了一个,推到一半推不下去了。
数学中常有题型的总结,这就是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系统,简单说就是换汤不换药。多做题,一方面便于你把简单的产生式(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像例题一样简单一步推导)连接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另一方面,能够熟悉各种常见的产生式系统,也就是做题多了大概知道差不多就这些题型。
但是这里面隐含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这个往往会是出题者出题的角度,因为出题者一定是吃透了你这些知识,他完全可以用一个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但是你以前从没这么想过的题目考你,或者把一个其实做过手脚的不常见条件隐含在一套常见的题型里,让你误以为是常见的做题模式,结果给这个拐弯绊倒,这个和本题无关不展开讲,希望你平时留意。 还是用数学来举例吧。我这个回答里举的数学题,很明显你就会发现,其实条件很关键,如果不知道足够的条件,即使有再聪明的脑袋也做不出来。
当然,我在这个回答里还提过一个陈述性知识提取失败,就是未获得足够条件。这是另一回事。
当你产生这个错觉时,请想一想数学里的公理系统。
什么是公理,就是人类反复实践后达成共识,不言自明的道理。
因为我不是学数学的,我不清楚数学的学术前端是否还承认这个说法。但是至少中学课本上还是这么来介绍公理和定理的。
这就好像产生式的条件,当你有了足够条件,你剩下的工作就是解决怎么办。所以问题看上去简单了,就好像要把大象关进冰箱一样,你有了大象,又有了冰箱,不过是三步走而已。
但是很遗憾,文科的知识库里充满了太多研究陈述性知识的东西了。它们都是类似公理是什么的存在。
比如1+1=2,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叫相等,为什么这个符号的左右是等量。这是孩子进入具体运算思维后会产生的一种思维,叫作思维的可逆性。
再举个小例子说明可逆性,孩子小时候,姑妈有一对儿子是兄弟,他只知道小明叫小刚哥哥,他也跟着叫哥哥,只知道小刚叫小明弟弟,他也跟着叫弟弟。他不明白小明是小刚的弟弟等同于小刚是小明的哥哥,他不明白无论他们都是姑妈的儿子,他们管姑妈应该叫妈妈,而他应该叫他们都叫哥哥。亲属称谓本质上是一套可换算的系统,而这种现象就是不可逆性,无法进行换算。
1+1=2这个问题用文科,比如哲学就难解释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为什么会出现1和另一个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什么1+1却=2?
所以文科要解决的问题,是问题本身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得不去背诵记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而世界在变,人的认知也在变,昨天九大行星今天就不是了。
文科并不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
为什么文科生会更多受到歧视?除去上述原因,还因为理科生多呗。
为什么多?因为我们的国家需要在科技上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说白了就是加持国力迅速发展的最好工具,中华民族目前的最佳光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不代表文科对生产力毫无作用。比如教育,就对生产力有再生产的作用。这个问题我倾向于理解为补课,因为我们偏科,所以补课。并不代表我们的文史传统有问题,相反,我们独特的中华文明也保护了我们,成为新罗马帝国基督教文明的重量级对手。文明发展不够全面,不够速度,对抗中输了,就会被黑。参考绿教。
出现理科生更好就业,因为就业机会更多更好这样的错觉。这个我就不具体讲了。如果是真的,谁去学文科呢?
文理分科是不是好学生都去学理科了?
未必。我毕业的高中比我高三届的学姐是本市文科状元(其实是四届,因为复读了一年)。
她文理分科本想学理科,被老师劝住学文科。老师的想法当然腹黑了,类似于现在的西安铁一中事件。她的文科非常好,如果学理科,只能说重点大学没问题,但是文科是可以冲进top2.
最后她选择了文科,事实证明她学文确实冲进了top2.
复读?复读是因为她第一年考上复旦,放弃了。。。第二年复读考上了北大。
心,真,大。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的理科生如果选择文科,其实出路更好,至少竞争少。
当然,并不是理科生都能把文科学好,文科教育的机械性已经把很多人对文科的兴趣给消灭了。这并不是文科的错,因为理科的教育也可以出现机械性,比如刷题。这是教学问题。
文科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如果是文理分科中的文科,和理科一样,就是消灭了自己的存在,文理互融。
文理分科,本身是一种类似于长得高和跑得快这样的双标分类,并不存在同一标准的可比性。它出现只是特殊时期特殊暴兵补兵的需求,所以这一战术自然会很快成为历史。
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形成。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广告1:我写的回答和专栏包含扯淡和干货,扯淡你可以不看,但我认真写的干货,希望你认真看。
广告2:最近在收集一些教育和学习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足够有价值,请私信我,我准备爆一波干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