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离不开对文学常识的考察,而文学常识需要同学们的日常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提分~
下面是蜂背整理的语文文学常识(建议收藏),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作家特称
1.老庄:春秋末老子和战国时庄子合称,均为道家代表人物。
2.屈宋: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的合称。
3.二马:一作“两司马”,之汉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4.王扬枚马:指汉赋四大家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
5.三曹:指三国文学家曹操、曹植、曹丕。
6.建安七子:指魏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7.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七人。
8.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
9.陶谢:指东晋陶渊明和谢灵运。山水诗人派别代表人物。
10.初唐四杰:初唐时期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11.王孟:指王维和孟浩然,皆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12.高岑:指唐代高适和岑参。边塞诗代表作家。
13.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为唐诗最高峰。
14.二李:指李白和李贺。
15.三李:指唐代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商隐、李贺
16.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17.韩柳:指唐代韩愈和柳宗元。
18.韩孟:指韩愈和孟郊。
19.刘柳:指唐代刘禹锡和柳宗元。
20.元白:指唐朝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21.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22.周柳:指宋代周邦彦、柳永,均用音律,喜用长调。人称“周清柳思”
23.南宋四大家:指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24.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25.济南二安:指李清照和辛弃疾。李清照字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皆是济南出生的大词人,因而得名。
26.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中国古代作品特称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4.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6.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7.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记》的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
8.经史子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题材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以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
9.风骚:指《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10.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
11.九歌:《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乐府双壁:指《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13.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14.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5.三戒:指唐代柳宗元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16.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17.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8.元杂剧四大传奇:《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杀狗记》。
19.十大古典悲剧:指《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清忠谱》、《桃花扇》、《雷峰塔》、《精忠旗》。
20.十大古典喜剧:指《救风尘》、《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中山狼》、《幽闺记》、《绿牡丹》、《玉簪记》、《风筝误》。
21.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22.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四部巨作,也称“玉茗堂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3.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品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主要作品为《离骚》、《国殇》和《湘夫人》等。
2.司马迁,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4.贾谊,汉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政论文《过秦论》和《论积贮疏》等。
5.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6.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著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7.阮籍,三国时期魏诗人、思想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著有《咏怀》82首。
8.李密,西晋武阳人,有《陈情表》一文流传于后世。
9.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0.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诗并序》等。
1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著有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12.鲍照,南朝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著有《拟行路难》18首。
13.王勃,初唐诗人、儒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滕王阁序》。
14.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在初唐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著有《春江花月夜》。
15.刘知几,盛唐著名史学家,著有《史通》、《直书》等。
16.吴兢,盛唐著名史学家,著有《贞观政要》。
17.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著有《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等。
1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
19.杜甫,字子美,曾任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有“诗圣”之称,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登高》、《登岳阳楼》等。名篇“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0.孟浩然,盛唐时期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著有《夜归鹿门歌》、《孟襄阳集》等。
21.高适,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著有《燕歌行》。
22.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23.柳宗元,中唐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柳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永州八记》、《柳河东集》等。
24.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其诗善于讽喻和铺陈言事,语言通俗易懂。著有名篇《琵琶行》、《长恨歌》等。
25.李贺,中唐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著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
26.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词人之一。著有《花间集》、《菩萨蛮》等。
27.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著有《阿房宫赋》、《帆船文集》等。
28.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著有《锦瑟》、《马嵬》、《无题》、《夜雨寄北》等
29.韦庄,唐末五代花间词派词人。著有《秦妇吟》、《菩萨蛮五首》等。
30.李煜,南唐末代君主,世称李后主。著有《虞美人》、《浪淘沙》等。
31.柳永,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著有《雨霖铃》、《望海潮》等。
32.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醉翁亭记》、《新唐书》等。
33.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游褒禅山记》、《临川先生文集》等。
34.苏洵,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同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六国论》。
3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豪放词派之风。著有《定风波》、《赤壁赋》等。
36.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著有《苏幕遮》。
37.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被称为“易安体”。著有《声声慢》、《醉花阴》等。
38.陆游,号放翁,南宋时期出名爱国诗人。著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
39.朱熹,世称朱子、朱文公,南宋儒家理学大师。著有《四书章句集注》等。
40.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41.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著有《扬州慢》等。
42.关汉卿,元杂剧代表作家,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著有《窦娥冤》、《望江亭》等。
43.睢景臣,元代散曲作家。著有《高祖还乡》,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的尊严,颇具讽刺文学的特色。
44.施耐庵,元末明初伟大的小说家。著有中国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45.刘基,字伯温,明代开国功臣,著有《诚意伯刘先生文集》。
46.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项脊轩志》等。
47.徐霞客,明末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文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
48.宋应星,明末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等。
49.李贽,明代思想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著有《焚书》等。
50.张岱,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等。
51.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著有《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
52.顾炎武,清初思想家、学者、作家,主张“民本”。著有《日知录》等,
53.魏禧,清初散文家,著有《魏叔子文钞》。
54.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被称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他的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著有《长相思》等。
55.曹雪芹,清代伟大小说家。著有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代表古典小说最高成就。
56.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著有《渐东学术》。
57.黄遵宪,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日本杂事诗》等。
58.王国维,字静安。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著有《人间词话》。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初叶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手法多用“赋”“比”“兴”,在章法上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儒家“五经”。
2.《楚辞》是起源于西汉,由刘向编写的,以屈原作品为主的诗歌总集。其中名篇为《离骚》。
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全书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强调“无为而治”。
5.《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贵族的言论为主。
6.《大学》曾子所作的,名列“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著作。其文字言简意赅,纲目明晰,名冠四书之首,是我国古代阐释道德文化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7.《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写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
8.《论语》是战国时期著成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9.《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门人所著的道家著作。其中有许多寓言故事,文学性强。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通过这些故事表现出来。
10.《中庸》是战国时期子思著成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追求至诚或至德的境界,位列“四书”末尾。
11.《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著成的,记录孟子思想及其政治言论的上文著作。说理畅达、发挥详尽,常用譬喻,更具有文学意味。
12.《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及其弟子著成的儒学著作。中有名篇《劝学》。
1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著作。中有名篇《郑人有且买履者》。
14.《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撰写的著作,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15.《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时期萧统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吸收汉乐府民歌营养撰写的诗歌著作。善用比兴,形象生动,艺术成就很高。
16.《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慧能的传法记录。是中国唯一被称为“经”的佛书。
17.《乐府诗集》是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歌以及先秦歌谣。中有名篇《孔雀东南飞》等。
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直称姓名有五个用法。一用于自称,二用于所厌恶轻视的人,三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四用于尊者对卑者的称名,五用于在尊者面前,卑者的互称呼。
2.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则可称字、号、谥号和斋名。
3.在传记和评传里,可称官爵、籍贯,即官名、爵名和祖籍地区,以指代所撰述的人物。
4.兼称:一般情况下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以兼称该人物的生平特征。
6.特殊称谓:如若人物称谓无法以兼称达意,则使用特殊称谓。或在姓氏后加行第、名号和官爵,或在人名前添加职业和封地名称。
谦、敬、贱称
1.谦称:一般而言,王侯自称为孤,臣子自称为臣,一般人自称为愚、某、鄙人等,女子自称为妾
2.敬称:敬称多用于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当政者。故称君王为陛下,称已死皇帝其庙号,称师长为夫子,称朋友、尊长为公。
3.对上对下平称为尔。
4.贱称多为自贱称或宗族家庭互称,如:竖子、贱内等。
5.为表特定关系亦可于宗法近亲称谓前添加特定文字以表特定关系。添加“从”表示叔伯关系;添加“太”表示长一辈;添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者。
号称
1.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谓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按性质分为三类。一为表扬性质,二为批判性质,三位同情性质。
2.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贡起来的特出名号,如高祖,太宗等等。从汉代起,因为每个朝代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宋太祖、唐太宗等。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11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规定一帝一元,才以年号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为“乾隆”,因此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徵号:“尊”为尊敬,“徵”为美好,因此尊号和徵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往往具有尊崇褒美的意思。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清代同治帝曾尊圣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徵号为“慈禧”。
年龄称谓
1.襁褓:原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代指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4.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子。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7.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8.而立之年:三十岁。
9.不惑之年:四十岁。
10.知命、知天命、半百:五十岁。
11.花甲、花甲子:六十岁。
12.耆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13.古稀:七十岁。
14.耆耋:指高寿、老年。耋指八十岁。
15.耄耋:指高寿老年。
16.期颐:一百岁。
官职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沿袭秦制称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唐朝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
明代内阁为最高的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内阁首辅。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为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于军事重镇中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为知州,县官称为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为知府。
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1.征:由皇帝招聘社会上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贤士,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
5.选:通过推荐或者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
7.授:授予官职。
8.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职或者爵位。
9.封:指帝王将爵位或者土地赐给臣子。
10.起:其用人任以官职。
11.罢:免去,解除官职。
12.黜:废掉官职。
13.免:罢免。
14夺:削除。
15.升:升职。
16.擢:在原官上提拔。
17.拔:提升原本没有官职的人。
18.迁:一般的提升。
19.加:加封,即原来的官衔上面增加荣耀。
20.拜:按照一定的理解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21.谪:被降职或者流放。
22.贬:降职。
23.放:驱逐或者流放。
24.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指降职。
25.出、出宰:指离开京城外调。
26.罢:解除、免去官职。
27.免:免职。
28.废:废黜、放逐。
29.迁:调动官职。
30.徙:一般的官职调动。
31.调转:变换、调动官职。
32.补:补充空缺的官位。
33.改:改任官职。
34.兼:兼任。
35.摄:暂代官职。
36.守:暂时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37.领:兼任。
38.悬车:辞官居家。
39.解官:辞去官职。
40.致仕:交还官职。
41.乞骸骨:自请退休,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42.乞身:古代人认为做官是委身侍君。因此祈求退职为“乞身”。
43.请老:告老,古代管理请求退休。
44.移病:指上诉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45.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宗法常识
1.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送终的等家法。这种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所存在的。
2.嫡子:指宗法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
3.宗子:指嫡长子。依照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同尊敬。
4.庶子:指封建社会中妾所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6.亲戚:“亲”表示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父母对儿女皆可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比“亲”疏远一些,使用频率低。
7.六亲:泛指夫子、兄弟、夫妇等亲属。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
9.考妣: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二、四、六世居左边,为昭。三、五、七世居右,为穆。
11.丧服:旧时居丧时候穿戴的服饰。根据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之外为疏。
12.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
13.太庙:天子的祖庙。
14.三纲:封建时代的 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5.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夫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夫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16.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17.七出:指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18.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功、妇容、妇德、妇言。
19.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者姐妹之间按照长幼排行的时候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
礼俗常识
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
2.五礼:指五种礼仪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情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六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时候举行的加冠仪式,进行加冠礼之后意味着进入了成年的阶段。
5.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举行的盘发仪式,
6.合卺:指结婚。
7.妻:男子的配偶。在中国古代指代正式的配偶、嫡妻。
8.妾:最初指代家庭的女奴,后指代贵族娶的小妾,实际上小妾是女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极其低贱。
9.媵:先秦时期汉族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本意为随嫁,陪送出嫁。后来也可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或者用来称呼姬妾婢女,也有送、相送的意思。
10.青庐:指用青布搭成的棚,指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都有这种风俗。
11.文定:代称订婚。
12.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照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13.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为觐。
14.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
15.誓:用语言相互表示绝不违背誓约。
16.盟:指两国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17.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
18.免胄:按照古代的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左右的卫士必须脱胄卷甲,以表示对天子的尊敬。
19.祖:古代践行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20.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宗庙还有山川天地。故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的典礼称之为“封禅”。一般都是帝王亲自到泰山上执行。古时候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之为岱宗。
2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者进行重大活动之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开荤,表示虔诚。
22.社稷:指古代帝王和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称为“社”,谷神称为“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23.牺牲:古代祭祀的时候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称为“牺牲”。
24.太牢:古代祭品以牛、羊、猪三牲具备称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
25.少牢:古代祭祀用品,猪、羊各一头称为少牢。
26.崩:指山倒塌。古时候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27.薨:春秋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称为薨。
28.棺椁:“棺”指代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
29.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30.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
31.七七:旧俗指代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32.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丧葬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33.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候将死人埋葬在高于地面的地方。
34.合葬:指夫妻死后葬在一起。
35.槁葬:用草毡子裹住尸体埋葬。
36.庐冢: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者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37.坐:以两膝跪地,两股贴在脚跟上。
38.跪: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者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之间的区别的时候谓之“跪坐而安”。
39.长跪:直身而跪,表示尊敬。
40.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41.拜:是古人常用的表达礼节的方式,就是叩头行礼。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礼记·春官·大祝》称九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42.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并根据地位不同,推手有高平下之分。
43.执手:表达亲昵的行礼方式,与现在的握手差不多。
44.寿:以酒或别的物向别人行以祝福。
45.趋:臣子见到君王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46.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示尊重。
47.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用以作行礼的代称。
48.九宾:也称为“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立于殿庭,迎接宾客上殿庭。
49.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直到汉代才逐渐指代一般平民。
50.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称为“布衣”。
51.臣:原指代男性奴仆,与“妾”相对,后来成为古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52.黎民:指平民。
53.士: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之下就是士,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了。
54.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和杀害。
55.黔首:战国时期秦国以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56.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57.小人:西周、春秋时期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服饰类常识
1.冕:即古“帽”字,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的时候戴的。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珠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2.冠:指帽子,但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有所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从前至后,附在头顶上。古代只有统治阶级和王公贵人才能冠。
3.体衣:原始人蓬头跣脚,不冠不履,后分上衣和下裳。古代的体衣,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4.胫衣:上古时期有衣裳无裤子,但有袴裤,类似后世的套裤。
5.足衣:指代鞋,汉后称为履。上古时候,鞋分为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者光脚。
6.寝衣:就寝时穿着的单衣,包括深衣、亵衣、锦衣、罗帐等等。
7.官衣:我国封建时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分为九个档次,称为“九品”。
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鸟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大雁,五品绣白鹏,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
武将是用野兽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器物类常识
1.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和盛肉,腹下可烧火。后常用“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的奢侈豪华。
2.镬: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常在镬中把肉煮熟,然后移到鼎中食用。
3.箸:筷子。
4.樽:敞口收颈,腹大底小的酒杯。
5.壶:盛酒浆的容器。
6.箪:竹制或苇制,盛饭的容器。
历法常识
1.纪年法:纪年法分为三种,分别为: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干(gān)支纪年法即使用干和支相配用以纪年。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
支,即地支,共十二生肖(xiāo)十二位: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帝王年号纪年法则采用皇帝即位的年号。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2.朔: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
3.望:农历每月十五称之为望。十六称之为既望。
4.晦(huì):每月最后一天。
5.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6.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7.三元:分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8.社日:农历中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9.花朝(zhāo):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10.寒食:农历清明前一或二日,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11.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12.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13.初七:农历七月七日,传说这天晚上牛郎织女相会。
14.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认为这个时候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15.冬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16.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吃腊八粥。
17.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
古代音乐常识
1.五音: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2.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律。
3.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代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雅乐:指古代帝王祭祀大典上用的音乐。
5.俗乐: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乐器和外来音乐。
6.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7.六幺:唐代有名的琵琶乐曲。
8.霓裳:全名《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9.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
10.无射:本指代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代周景王所铸的钟鸣。
1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后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
12.下里巴人:《下里》《巴人》都为古代还出国的歌曲名,且为通俗的歌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来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13.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14.《高山流水》:传说先秦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岭弹琴,而樵夫钟子期领会到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故有《高山流水》之称。
15.《广陵散》:传说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
16.《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作者不详。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曲调静美,静中有动。
17.《梅花三弄》:此物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的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18.《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以琴声奏出两军交战之时的戎马相对场面。
19.《春江花月夜》:原始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浔阳曲》。后被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0.《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个版本,旨在表现在青山绿水中自得其乐的情趣。
21.《胡笳十八拍》:汉末蔡琰在兵乱中为匈奴所俘获,留居于南匈奴为左贤王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 唱她悲惨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22.《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的情绪。以唤起人们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
古籍注释体例
1.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意。如《左氏春秋传》。
2.注:本义是水灌注,引申为对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水经注》。
3.笺: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者发挥。
4.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人的注释加以注释。
5.诠:解释词义和字。
6.义疏:古树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元素和旧注释的原意。
7.义训: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方式。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喜欢以上内容的小可爱们,别忘了点赞+收藏哦~

需要对应音频的同学,可下载“高考蜂背”APP免费收听哦~

(以上内容摘自“高考蜂背”APP,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