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黄迪
我们于南京苏童家中做了采访。下午 2 点,苏老师刚起床没多久,在自己一方小天地中服侍花花草草。他告诉我们,晚上是他固定的写作时间,到凌晨 2:30 才会停笔,这样的生物钟已经保持了好几十年,也在这几十年中,苏童为当代文坛献上了《米》《黄雀记》《菩萨蛮》《碧奴》《河岸》《妻妾成群》等让人念念不忘的经典作品。苏童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写作的仓库,打开仓库门的钥匙就在你手里,只是多人并没有去寻找。
Q: 随着科技的进步,写作、阅读的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是这种变化的亲历者,能否就传统与现代的工具对写作、阅读造成的影响分享一些心得?
A: 我用电脑创作已经有十五、六年了,刚开始十分不适应,要知道,90年代通用的系统还是 WPS,每到 1 万字的时候要“换目录”,这对写作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试想在你写的很“嗨”的时候,如果不记得要“换目录”,前面写的内容就都找不着了。后来技术升级了,有了 word系统,这样的顾虑也就没有了。
现在社交媒体兴起。我不发朋友圈,但会积极点赞,不怎么看公众号推文 —— 标题党太可恶了 —— 这就是我参与的方式。对于电子阅读器,我不光不排斥,反而觉得很方便,无论去哪都可以带着,还能把字放大。但在家里我还是要看纸质的。
Q: 您现在也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创意写作导师一职,您认为当下的文学教育氛围、当下的文学青年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A:我的学生都是普通大学生,每个人都像是一张白纸。作为他们的导师,传授经验的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模式,这样很危险。我宁愿把这份工作比作“诗和远方”—— 我希望年轻人能保持自己的风格,哪怕作品有些问题都不要紧。
倒过来说,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脑,大家的精神出口都集中在阅读,势必有一大部分就是文学作品。所以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基本上都是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当年我在学校里头写作,怕被别人看见, 跑到体育系的教室去写东西,多年后提起这则趣事,无意中得罪了一个体育系的读者,他说:“苏老师,体育系的孩子当时也有文学梦,别以为你跑去体育系写作,别人就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几十年过去了,文学渐渐变成少数人的事业,所以在我看来这一小部分人是特别可贵的,所以我一直告诫学生不要走一条太俗的路。写小说是一条一意孤行的道路,它的孤单恰好是它的荣耀。
Q:和青年时期相比,您现在的创作心态一定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多年写作经验中,你是如何保持创作的自律性,以及不断突破瓶颈,跟随事实与时俱进的?
A: 生命状态和写作状态一样,总归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所谓青年时代的写作,与荷尔蒙、生命的能量密不可分。年轻人是多产的,和朋友聊天到半夜,还能激情创作 2000 字。现在精力跟不太上,工作的进程变得缓慢。但好处是,缓慢的状态下人是深思熟虑的,出作品的成功率会高一些。
比如我现在正在写一本新书,其实已经艰苦地创作了七年。虽然这是一个几十万字的作品,但当我不能容忍的时候,就必须要推倒。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表达,怎么可以要求读者去相信?当你已经在怀疑它价值的时候,还有什么必要继续下去呢?我必须在不停的自我认同中保持有效的写作热情。写小说难就难在这里。
所谓写作者自律的表现,不是要求写作数量或时间的保证,而是如何时刻保证对作品的热情,这种热情来自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现实永远是作家的粮食,写作的粮食如何消化,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即食快餐式。比如今年的新冠疫情大家都是头一遭经历,可以说是不幸,也可以说是有幸见证了历史。这在我未来的创作中可能会有所体现,但是我还没有想好这份粮食我该怎么储存,怎么食用,怎么消化? 需要时间思考的内容,不要急于去表达。当现实挥之不去的时候,它才会成为你应该去表达的文学,成为故事当中的元素。
Q:现在有很多言论抨击当下年轻人浮躁,但忽视了他们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写作可谓是一种奢侈。对于如何平衡“写作”和“生存”这一议题,您有什么看法?
A:我不会用一种浪漫的思想,见到谁都去鼓励写作。当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写过几首让人称道的熠熠闪光的诗,这是十分美好的,但是能不能通过这首诗到远方,这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很少有幸运儿能够通过自己的诗到达他所要的远方 —— 写作是一份没有上保险的事业,文学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生活当中的必需品,它是一个礼物。
另外,千万别指望文学能带来即时性的回报,它并不能教会你如何升职赚钱。但是从文学中,你能看见人生,看见人性,看见人与人的斗争。一个接触过大量文学作品的人,会觉得没有什么人生是可惊讶的。文学教会你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理解人,无意中也在告诉你,除了自己习惯去走的那条路,还有许许多多条路都可以走。
本文首发于《商业周刊》
关于作者
黄迪 Di Huang ( 塑料草莓)
知名时尚商业/城市文化专栏作者、时尚评论人,发表见于《商业周刊》、WWD、BoF、T中文版、ELLE、Maire Claire、《周末画报》等50多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度媒体,和多家国际奢侈品有深度合作,同时作为顾问和供应商参与新天地、盈展集团等商业地产的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共创。曾就职于纽约Rick Owens、Opening Ceremony, 现为营地placemaking主笔、Fashion in Place / CASE 创始人、马兰戈尼时装学院时尚写作课和social media课程(本科&研究生)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