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一谈到网络暴力,校园欺凌,有些人(可以说整个社会)说,有记者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作家。那么我想问,记者报道了,那为什么导演还要拍《开端》,大鹏为什么还要去拍《保你平安》?当然,我不认为这些影视作品拍得深刻。
还有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是学者,作家是反映问题。说到文学解决问题,问题在于解决什么问题。文学肯定解决不了赚钱的问题。
关于校园欺凌和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你看电影界一直在讨论,在思考(电影《保你平安》)。不管思考得是深刻还是浅薄吧。但是文坛一直都不关注这些事情,《北京文学》也许刊登过这类小说——毕竟这本杂志挺与时俱进的。一般文学圈里的人都会关注茅盾文学奖,和宝珀文学奖,亦或者是《收获》这本杂志,至于你在其他地方刊登了小说,你的影响力翻不起多大水花。所以,如果这些平台能关注这些社会问题,才算文坛关注了。
虽然记者能报道这类社会问题,但是导演从来没有闲着。导演不会像记者一样去报道这件事,而是想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
有人跟我说,这些事情不是有记者报道的吗?我在想,东北下岗潮记者也可以报道,为什么铁西三剑客要写出来?为什么网暴、校园欺凌,只能依赖于记者报道,而不能依赖于文学呢?文学又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只是反映现实。文学要有更深入的思考。
网暴的历史是比较短的,可以说有了网络才有了网暴。网暴的实质是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所以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也存在舆论暴力。有了网络,才有了网暴这个名词。
网络谣言也是。
校园欺凌在没有网络的时候就存在,所以存在了至少三十年的历史。
记者报道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记者只是阐述这个事实。记者阐述事实,能改变大家认为某件事情是“小题大做”这个事实吗?改变不了。所以我的文章提“宏大叙事和个人内心痛苦”这个话题。不过个人内心痛苦,我觉得换成“个人内心困境”比较合适,“个人内心痛苦”这个说法,给人的感觉太矫情。
记者只能阐述他看到的事实(也不一定就是真相),不一定是真正的事实。比如一个人侮辱了你,“侮辱”这个事实怎么报道呢?侮辱对你造成的伤害,怎么报道?记者可以说,A对B的侮辱,对B造成了精神伤害。但是大众能感受到吗?大众会说,不就是侮辱一下吗?又少不了肉。
描写个人内心痛苦和宏大叙事的文学的不同
记者报道不了“精神困境”,他只能把这个词汇说出来,但是大众无法感受到。大众关注的只是“坏人有没有得到惩罚”,得到惩罚了,好了,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惩恶扬善这个思维,完全是儿童思维。也只有小时候看动画片的时候,才会觉得坏人被灭掉,正义得到伸张是大快人心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