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回复: 0

浙江大学|24文学考研最全学情分析&备考指南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3-22 14: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院系简介

● 人文学院(文学院正在筹备中)
浙大人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工207人:教授85人,副教授7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0余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长江学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求是特聘教授8人、文科领军人才6人。学院高度注重国际交流,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基尔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有着长期合作。
●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中,新闻学科于1958年创办,是国内最早开设新闻教育的单位之一。学院遵循“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交叉取胜、主流引领”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创新创业的人才摇篮、科技引擎和智库基地。作为国内传媒教育的重镇之一,近年来,学院在海内外的声誉和影响不断提升。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中国国语言文学评级为A,排全国第六


二、招生目录

浙江大学2022年招生专业目录


三、 招生规模


浙江大学21-22年中文考研招生规模


四、复试线

浙江大学近4年复试分数线


五、报录比

浙江大学2018~2021年中文考研报录比


六、参考书目

浙江大学中文考研参考书目
注:以下参考书目为历年研友推荐、文研青年收集整理,非官方指定。


七、真题样卷






八、 研情分析

1.初试科目继续大综合
2021年浙江大学加入“大综合”大流: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所有专业课考试全部改为考察文学语言大综合:706中国语言文学综合知识;808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2022年延续2021年招生专业目录,继续考查文学语言大综合。预计2023年,中文考研会维持大综合的考法。
2. 招生人数稳定,总体规模较小
浙江大学以理工科为重,文科尤其是中文系是原杭州大学的底子,小院系的招生规模历来较小,但统考与保送名额基本保持对半开的比例,且这一趋势在2022年招生中继续保持。
其实从招生数量绝对值来看,考试难度并不比武大、北师大等院校大,甚至录取机会更加均衡,中文系同学特别是因改革科目考虑换学校的同学来说,是不错选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汉硕专业招生名额与其他院校则相比较少,美学专业招生具有学术传统和特色。
3. 2022年真题分析
从2022年真题来看,浙江大学中文考研题目难度中等,各科题目难度均不大,但考试科目齐全,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各个学科,包含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就有扎实的基础和比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在这种背景下,考研高分并不仅仅是专业课的问题,还需要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上拿到高分。
九、经验分享

专业课

一、考点分析(以下内容针对浙大文学类考研)

①考点的拆解
浙大考研的题目,百分之八十都是原封不动的来自书本。那么我们在看书前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看书?该怎么看书,当然是先看看题目怎么出的啦。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出题风格,浙大出题的个性就极强,例如外国文学的题目几乎就是以《世界文学史》(张德明,浙江大学出版社)为蓝本,文学理论部分也是直接考《文学原理》(王元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面的内容。
王版的《文学原理》一共有九章,在看浙大近20年的真题时,我就按照着目录把题目整理了一遍,大致可以看出哪几个章节比较重要,哪几道题目考频较高。在第二轮整理真题的时候,在这个无答案的真题本基础上,再创建一个文档,一点点填充答案,方便后期冲刺阶段的复习。
其他文学类科目都是一样的,只是分类的标准稍稍不同。例如古代文学,我是按照朝代划分的;现当代文学,是按照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十七年……这样划分的,每个时期又可以再细分为诗歌、小说、戏剧种种。
古代文学的真题也可以按照文体来编排,这样,每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和考点分布就一目了然了。
这样子抄一遍真题,感觉好像有点用处,其实也没多大用,因为毕竟还没有开始真刀实枪地复习。但是,自己捋了一遍真题,也就加深了理解,迈出了把真题揉碎,一点点成为自己东西的第一步。在之后的看书和记忆过程中,也不会没底气了。
②考点的重复和变形
真题的重要性,在于它能给一个参照,更关键的是,浙大的真题是真的每年都在重复考啊。
2.1同一学科的重复
只能说,以往考过的真题,可以是我们去准备了,它不考;但绝对不能是考了,我们没有准备到。
这也不是说只看真题就好了,因为大家谁都不能未卜先知,预测明年的题目会有多少重复的。一年的辛苦和努力,实在不敢赌。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把真题和教材都啃过来。
还有一种,不是原题,题目的设问方式变了,但大致考的是同一方向,可以结合起来思考。
例一:
文艺学2005年论述题:“有人认为,文学在当代社会中已经退居边缘,诸如影视等大众文化形式才是当今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因此文学理论已经死亡了,应该被广义的文化研究所取代,你对此有何看法?”
文艺学2009年简答题:“谈谈文学艺术与影视等‘图象艺术’之间的异同。”
文艺学2010年论述题:“文学在当今时代有何独特功能?试与影视作品相比较来展开论述 。
文艺学2011年论述题:“试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影视图象艺术之间的差别。”
例二:
文艺学2008年论述题:“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股重新解读或者解构文学经典的潮流,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你认为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学经典? ”
文艺学2014年简答题:“根据文学经典的发展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2.2不同学科的重复
这一点只是略带一笔啦。
我现在能清楚记得的,只有外国文学2017年的名词解释“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和文艺学2016年、2013年的名词解释“净化说”。
既然在不同学科都出现,那么自然说明它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在复习的时候要留心。这样的知识点更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它,尽量完善知识储备。
③答案的组织
3.1知识点的串联
名词解释,考察的是对一个概念的基本理解,简答题和论述题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层层深入。
在备考的期间,理想状况下,可以把每一个名词解释都当成大题来准备;反过来说,任何大问题也都可以拆解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如果面对一道题目手足无措,不妨想一下自己脑海里已有的部分和它有什么关联。像积木一样,一点点拆开,再拼到一起,说不定就有一个不错的初步答案。
举例,古代文学2005年论述题:“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请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史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类论述题,看似是考书上的知识,实际又略高于书本(古文好多题目都是这个风格)。拿到这个问题,我大概想了三个方面:Ⅰ 古典小说的发展;Ⅱ 思想上的突破;Ⅲ 写法上的突破。解这道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Ⅰ。
掌握古典小说的发展线索,就能清晰地知道《红楼梦》处在发展的哪个阶段,并且串联其他知识点:它的前面有哪些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受到了哪些外部影响?它们的内部又蕴含着哪些特质?在整个小说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当然,首先要先对《红楼梦》这部作品非常熟悉,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联想比较。
3.2课外知识
大部分的真题都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但是,还有那么一小部分题目怎么翻书都找不到。
记得在备考的时候,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大综合了还要看论文吗?”大家的回复五花八门,总体来说,就是有人认为要,有人认为不要。其实,我很想问问这位朋友,有没有看过真题。因为只要看过了真题就知道,有些题目不看论文,是绝对找不到答案的。
所以我是推荐大家去看论文的,但是不能盲看。我相信大多数支持不看论文的朋友都是认为,已经大综合了,复习量巨大,而且题目的难度也稍稍下移,没必要浪费时间去看论文。实际上的确如此,大综合不可能把浙大每个领域的老师的论文都看过来(性价比太低),就算要看,也是复试要做的事。
看论文的最低标准,就是要把真题出现过的所有让人感到模棱两可的题目,都去知网搜一下,组织成一份自己的答案。
有些题目在一本教材上找不到答案,但是在别的版本的教材中反倒论述得比较详细。所以说,多看几个版本的教材肯定有好处(尤其是浙大老师写的)。但是,对于大综合考生来说,要把所有科目的各种版本教材都看一遍,明显是不现实(也没必要)的,这种时候与其翻其他教材,还不如去知网查一下。
例如外国文学2010年论述题:“试述20世纪“反乌托邦”小说传统 。”这道题只出现了一次,却挺有意思,考到了“反乌托邦小说”,至少在张老师的文学史中不是重点。我在备考的时候参考了这篇论文:
二、读书

①泛读
浙大文学考研的书单,很多前辈的经验贴里都写了,我也就不再列举了。
在以前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第一次看书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对学科有一个初步印象。如果是文学功底扎实,记忆力好的朋友,看一遍书就能记住很多,那就尽量多泛读几本。但就我来说,看书从来都是要做笔记的,不然有时看着看着就睡着了(Zzzzz),而且经常一本书翻到最后一页,我才如梦初醒:到底看了些啥(疑惑.jpg)?
第一次记笔记的时候,主要是按照自己对书的理解,零零碎碎记一些简单的,后期结合真题整理的时候,再把它们修剪一下,有些觉得没用的就不采用了。
在备考初期,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一定一定要读作品。文学史是骨架,文学作品才是血肉和生命。如果在答专业课的时候举不出具体作品的例子,那只能说,今年就别想考上了。大家的诗词作品是一定要背的,一些小说即使没有看过,也要在考前去搜一下梗概,知道时间、地点、人物的名称。
在备考初期读的书阶段,就是搭框架和多读作品啦。
②精读
第二阶段则是以记忆和理解为目的。有些朋友会问,背书的时候能不能直接用教辅,或者学长学姐的笔记?这当然是可以的,之前我看的经验贴,也有前辈是只背笔记就上岸了。因为知识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别人的笔记变成自己的东西,其实和看书是一个道理。
这个阶段看书,一定要结合真题来看。文学大综合的负担比较重,所以备考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花在刀刃上。在看书前,要想清楚:浙大的题目会考哪些部分?我看的这部分内容,要怎样去作为自己备考的语料?
读书这部分,说了那么多,感觉还是有些苍白。其实最好的办法是行动起来,直接去看书,看着看着就会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了。
三、复试(不涉及任何题目)
复试的准备和初试完全是两个方向。在初试的时候,要紧扣真题和教材;复试的时候,不仅要保证基础知识过关,更要多读你感兴趣方向的原典原著、论文和专著。
在这里推荐一本书:《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王晓明,复旦大学出版社)
其次,由于复试是要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所以一定要多多模拟。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互相模拟,可以找学长学姐,也可以给自己录视频,重要的是能够把观点表达出来。
<hr/>接下来文彦还会陆续推出全国知名院校的考情分析&备考指南,还在择校的同学,或想要了解目标院校的同学都可以收藏加关注,进入主页,点击置顶索引贴即可查看。
也可以留言或私信小彦咨询相关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