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生活,文学、生活,这两个词语在中国人心中一直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词,人们经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文学提供素材。那到底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生活呢?它们又是怎么样相互影响的呢?
文学,通常一点说就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诗歌、散文、小说、剧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生活是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境况。
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生活中的独特场景,为文学写作提供素材。
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的理解是:文学是草,生活是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土好,草自然一茬一茬的长。文学像鸟儿一样栖息在名为生活的树上。而生活的棱角,则被描摹在了文学的纸上。文学与生活,就像大海和鱼,水滴和彩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我们热爱生活的点滴,也享受文学的表达。
文人才子王勃顿笔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铺开了滕王阁的美景,是橘黄落日点缀天空幕布,衔接略带微凉的湖水,撩不开天空和秋湖的边界。悠然自得的野鸭也好似遨游在天边的青鸟。就正如罗丹一言:“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的美便是来自生活的美。《云边有个小卖部》中,有一个云边小镇,小镇落雨、开花、起风、挂霜,还扬起烤红薯的香,是马路边泥土携带青草味,它寄托着作者的故乡。文章中我最喜欢的那一帧画面便是“麦穗托着夕阳,晚风卷着一串一串细碎的光,叶子片片转身,翻起了黄昏。”张嘉佳用他的笔尖,诉说着一个山风微微,像月光晃荡的海浪,温和而柔软,停留在时光背后的故事。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文学也有生活的另一面。有很多小说,通过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用血做故事的引子。这些小说其中一本便是鲁迅先生的呐喊,书中的“人血馒头”“狂人”“吃人”等等,和书的名字一样是呐喊,是生活的呐喊,是社会的呐喊,是人们的呐喊。
为什么会将文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呢?我觉得因为这样可以让你在看到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而不是‘噢,树发芽了’,在看到连片的麦田时能够脱口而出‘夏风吹动谷连天,麦浪金波万里绵’,而不只是惊呼‘天啦,丰收了’。”文学进入生活,不是卖弄辞藻,而是自然而然,它们本该联系起来。
当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它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读完老舍的《骆驼祥子》可能会引发你的思考,那个时代真的是和书中描写的一样吗,男主人公的经历真的是那个年代的人所经历的吗?或者你会想现在会不会也有人还有那种生活。再或者引起你的共鸣,也许你现在的生活就是那么糟糕,经历着三起三落;品完欧阳修的《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可能会引起你对西湖的好奇,它是否像诗里所说的那么美,会让你忍不住想要去一览它的美景。
文学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是对生活的向往,文学不仅会反映生活的美好也会反映生活的不公,我们需要去挖掘展现生活中的美好点,也需要拥有共鸣去理解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一些不完美的生活,他不是让我们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平,而是给我们可以发泄的地方,让我们将自己的不顺心经历与文章中的有着某些类似经历的人去“沟通”,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
文学来源于生活,挖掘生活的美好,也反映生活中的不公与不甘。文学离不开生活,而我们记录生活,将它变成文字的这一过程,就将文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