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回复: 1

伤痕文学 | 总有一抹淡淡的忧愁在心头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25 18: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管咱懂不懂文学,“伤痕文学”这词相信各位知友都有听说过吧。可这“伤痕”究竟是从何来的???“伤痕文学”有啥特点,它在文学或历史上有何价值???嘻嘻,这就是今天芳老师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


伤痕文学,通常来说,是指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作家群体的主要组成是文革中的“知青”、“右派”,他们以书写文革时期不堪回首的记忆来表意创伤
但学界普遍赞同伤痕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流派,更是一种文学思潮,其后出现的反思文学、以及早期的改革文学都属于这种思潮的延续与流变。这里芳老师给大家强调一下两个概念:1)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对历史的控诉,而是以更加冷静的态度进一步反思伤痕产生的原因;2)改革文学——述说“改革开放”一代人的故事,有学者认为改革文学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最终标记着伤痕文学的退潮[1]。
代表作品

“伤痕文学”的名字来源于1978年作家卢新华发表的《伤痕》,小说讲述了文革时期的女青年王晓华,因母亲被打成叛徒而决定与其断绝母女关系并离家出走(悲伤的bgm渐起.mp3),而文革结束后母亲被平反,王晓华决定回家,但母亲已身患重病,最终也未见到最后一面的悲剧故事。小说通过反思文革时期的家庭伦理,刻画了被极左思想毒害的青年人以及在死难者心中留下的伤痕。
而在《伤痕》之前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则被认为标志着伤痕文学的开端。《班主任》围绕某中学班主任张老师、“小流氓”插班生宋宝琦、好学生谢惠敏、干部子弟石红展开,讲述了文革结束后,善良正义的张老师帮助学生摆脱“四人帮”遗毒的故事,批判了“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对青少年心灵的戕害。



刘心武《班主任》发表时的版面   图源网络

其他如巴金的《随想录》是知识分子自我批判的思想结晶;陈村的《死》纪念傅雷,也代表了浩劫之中众多知识分子的命运;方之的《内奸》则刻画党的同路人在文革中的遭遇;王蒙《海的梦》则是少年布尔什维克对理想的反思;此外还有顾城著名的《一代人》、白桦《苦恋》、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公刘诗歌《哎,大森林》等等作品,都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2]。(有一说一,上面的作品芳老师并不是全都看过,看过的同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哟)
评价

However, 伤痕文学的文学价值却远远低于其文学史价值。当然,这并不是想说“伤痕文学”作品不好看,只是这类文学作品在政治啊、文化啊、社会啊的领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反思。待芳老师下面给大家细细道来:

  • 文学价值
定义先摆上来:文学价值是指文学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的成就,取决于其质量,是孤立于外部的一种评价体系
在InVisor芳老师看来,伤痕文学在文学价值上是有所局限的,比如:它总是有种传统的预设思维——尽管是五四文学精神的复苏,但伤痕文学却囿于“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的中国文学)与文革文学的话语框架,作家写作仍然受到传统预设思维(如预设“正确”的主题思想、“高大全”的人物设置等)的限制,并未能独立出政治进行文学创作。比如前文提到的《伤痕》,仅仅归罪四人帮,未能进一步思考背后的文化语境原因,且小说的语言也带着被驯化之后的气息。
还比如,它缺乏自我批判——作家们仅仅着眼于情绪化的政治批判和痛苦回忆的发泄,对问题的观察深度止步于“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或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自我的反思。作为知识分子,在那个暗哑的年代不仅没有承担起为群众发声的责任,反而苟且偷生之徒大有人在,他们其实不自觉地成为了这段苦痛历史的共谋者。而当动荡休止,作家们可以站在认知主体的位置上观看经验主体了,他们却要么急于迎合文坛走向而规避这一类批判主题,要么由于成长于主体性缺乏的环境,离开政策指导就无法创作所以不懂反思自己[3]。
我们要是拿巴金的《随想录》来做个对比,会发现巴金的这个作品切入点更宏大,透露出了更加深邃的目光。为啥呢?因为巴金在其中通过割裂自我的伤口来痛批知识分子对“五四”精神的背叛,在刻画“伤痕”之余对中国社会仍然残留封建意识的真相不留情面地戳破,对比之下显出特有的勇气与独立人格。


伤痕文学代替了一部分历史讲述,但它并不掌握表现全部历史的能力与权力。如果非亲历者没有资格批判知识分子,那么知识分子就须自我处刑,可是因为他们这种自我批判意识的缺失,伤痕文学就注定视野狭窄、内涵浅薄,没有大的超越性,当这段历史流逝、这些问题过去,伤痕文学也便黯然离场,鲜有经典留存。
最后还比如:后续发展出的反思文学中的思忖并没有进入到深刻的哲学层面。像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虽然在反思政治与人欲的问题,但同样是描写压抑环境下的“性苦闷”,张贤亮的作品仅滞于男性知识分子对女性的饥饿占有,是威慑体制下孱弱的作家自己创造的精神补偿,未能如郁达夫一样传达出一种“零余者”式生的思考。总而言之,反思得不够深刻。
之后,随之而来的改革文学又在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将反思文学吞噬,反思文学还没有继续成长就于襁褓之中gg了[4]。这种转型造成的反思搁置,也就导致伤痕文学未能“穷而后工”,没有体现出苦难年代过后文学应有的深度。

  • 文学史价值
又是一波定义先上:文学史价值不去考究文学作品的美学成就而是观察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如对其它文学作品的承前启后作用等,文学评论也可纳入其中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价值,芳老师觉得可以分为两点:一是体现“五四”精神回归,二是扮演记录历史的角色
诞生于“文革文学”之后,伤痕文学一反前者“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彻底否定文革。此时作家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人道主义地为蒙冤者和逝去者呐喊,使文革时期被极端压抑的人性与理性得以复苏,意味着五四启蒙文学精神的回归,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另外,在伤痕文学中展现出来的宝贵历史记忆,避免了各方利益想要删除记忆、遮蔽伤痕的可能。大多数作家都是第一见证人,因而伤痕文学也都是亲历者的在场书写,这样的个体记忆现于公众视野,也就成为了群体记忆的一部分而发挥出社会公用[1]。


结语

尽管上面好像讲了伤痕文学的各种局限性,且如今我们看到的伤痕文学作品似乎未掀起太多的波澜,但其实,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思潮其实并没有完全退隐,只要被瓦解的公序良俗还没有被彻底重建,伤痕文学就能在更深入的反思与批判中获得更新鲜的血液!!!
除了伤痕文学外,最近读书读得比较多的芳老师还写了一些对法俄中英文学的感悟 感兴趣的同学狂戳链接哟嘿!!
InVisor学术科研:法俄中三国文学对比(1):法兰西篇
InVisor学术科研:法俄中三国文学对比(2):俄国篇
InVisor学术科研:法俄中三国文学对比(3):中国篇
InVisor学术科研:法俄中英四国文学对比:英国文学知多少?
<hr/>喜欢芳老师的分享的同学记得点赞收藏分享哦~~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科研背景提升」、「论文发表」、「科研课题辅导」、「名校科研助理申请」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来戳一戳芳老师(一般人不告诉ta的客服微信:invisor003,记得备注“知乎学术科研”哈~~~)️
伤痕文学 | 总有一抹淡淡的忧愁在心头 - InVisor学术科研
参考


  • ^ab程光炜. (2008). “伤痕文学”的历史记忆.天涯,2008年03期,178-188.
  • ^陈思和. (2008).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程光炜. (2005). “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文艺研究,2005年01期,18-24.
  • ^丁帆. (2010).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4-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25 18: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痕文学或者伤痕电影并不是被所谓的改革文学顺其自然的简单代替。之所以会有伤痕文学也只是当时需要它伤痕一下。一旦不需要了或者伤痕过了头。那它也只是弃妇的命运。看看当时的所谓文学,不论是文字、故事、思想还是人性这些方面看,简直不忍直视。就连当时的作者们自身的亲身经历都不能“比较现实”的叙述出来的小说会有什么文学价值?不忍直视的“艺术荒漠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