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回复: 1

图书审稿的程序与方式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26 15: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审稿是在著作者按约稿合同的要求交稿后由出版社组织实施,是编辑工作的中间程序,对自投稿来说是第一关。
<hr/>审稿一般实行三级审稿,这在1952年10月国家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中就已规定过:
“一切采用的书稿均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审稿制度。”
由于书稿的内容不同,各级审稿可以是由出版社内的编审、副编审、编辑进行,也可以聘请社外专家审稿,或者组成审稿协会审稿。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各级审稿都要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各有侧重,各自把关。
各个审次的审稿人在审稿前都要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初审的责任编辑,首先要检查书稿的“齐、清、定”情况,文稿(包括封面、目录、附录等),图稿(包括照片图、墨线图及插画)的数量及质量。还要了解著作者的简历、水平及他的其他作品,熟悉选题及组稿意见、著作背景、约稿及著作过程中的来往信件和谈话记录,调查同类图书的出版情况并研究其特点。
拿到书稿后,要认真审读序、前言及目录,了解著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交代的各种问题及相互关系,掌握书稿的全貌、内容布局及章节安排。只有熟悉了这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处理好审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hr/>审稿过程中还要做好审稿记录。各出版社都有专用的审稿记录纸。有的编辑审稿时习惯于在书稿上圈圈点点,或加眉批,或夹纸条,这些做法却不如记录在审稿用纸上好。圈圈点点和眉批尽管只用铅笔书写,万一书稿不被采用,退给著作者前还要设法擦去,而夹条是容易被丢失的。最重要的是问题没记录在案,不便于对书稿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研究。
当然对书稿的问题要记录,特别是典型问题、重要疑点以及常识性问题、逻辑问题要记录,语法、用字,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当,也尽量记录,并标出页码。对书稿的特点、优点及精彩之处也记录下来,大有好处。审稿记录应该是审稿意见的附件,也是考核责任编辑的重要依据,一定要记录好,保存好。
<hr/>                                                                       三级审稿制
三级审稿制(简称三审制)是指一部书稿在编辑加工前要在出版社内部实行三级审稿的制度,即由责任编辑初审、复审编辑或室主任复审、总编辑或由总编辑指定的编审进行终审。
这是我国出版部门为保证图书质量而实行的一种审稿制度,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审制在我国出版事业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过去,三审几乎全是由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或社长进行,这种形式上的分工三审制实质是三级负责制,权力属性比较明显,因担任复审和终审的人分别是行政负责人,这当然是使出版管理制度化所必需的。但审稿的另一重要功能应该表现为它的学术性。
审稿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也不同于加工,它有自己的规律和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对学术的评价(这对科技类和社科类书稿恰恰是极其重要的),必须要求审稿人是该专业的行家,而编辑室主任、总编辑面对如此庞杂的专业,有的可能就是外行,他都要作出裁决,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同时审稿必须要深入书稿之中,了解该专业的学术现状与发展,而一个主任面对着六个编辑,而总编辑面对的编辑恐怕至少是十五六个了,且行政管理又往往要陷入文山会海之中,可以想象,这种审稿怎么会不流于形式,走过场。
特别是终审往往只能是翻翻前言、概论,几十万字的书稿,一两天就要终审出手,实际上只不过是签发而已。面对着这种局面,又由于书稿内容越来越复杂,这种权力属性与学术属性高度集中的办法,必须进行改革。

当然三审制仍是目前必须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必须针对已暴露出来的弊端对某些做法进行调整。
首先,要把权力属性和学术属性这两重属性分开。
即由责任编辑(可能是副编审、编辑或助理编辑)初审;复审编辑(可能是副编审或编辑)二审,由编辑室主任复核,终审编辑(由编审或副编审)三审,由总编辑复核、签发。复审编辑、终审编辑应该是该专业的行家,按照审稿的内容和要求评价书稿的质量,分别对室主任和总编辑负责。室主任和总编辑要复核各级的审稿意见,并提出各自的处理意见。
其次各个审次应抓住各自的重点。
责任编辑应对书稿负全面责任,他应该通读全稿,有时还要审读两遍,要全面掌握书稿的内容。要审查书稿是否符合约稿合同的要求、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并要从政治标准、学术(或艺术)标准,到书稿的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图表及辅文的安排,甚至语法规则、错别字、书写格式等等各方面提出评价意见,还要明确提出处理意见,写出审读报告。
复审编辑是在初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稿,他不一定要通读全稿,要根据初审意见对书稿进行抽查,对重点章节、重要观点及关键材料一定要认真审读,要注意初审时没有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对政治标准、学术(艺术)标准及是否符合组稿要求等项内容要提出综合性评价,并要复核初审提出的意见,研究初审提出的意见是否确切、全面、正确,解决初审提出的疑难问题。室主任要从初审、复审意见中了解书稿的内容与质量,并要复核这些意见,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终审则要对书稿的政治标准及主要学术(艺术)标准提出评价意见,并要研究初审、复审提出的各种意见,作出综合评价,最后由总编辑定夺。

在三审过程中,如发现有疑难问题,或对某些重要书稿,责任编辑可提出请外审。外审提出意见后,社内仍要履行各个审次的审稿手续,并提出各自的意见。如果审稿过程中,评价不一,意见分歧,可由总编辑召集审稿人讨论,或再次另请专家外审,在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由总编辑裁定。
<hr/>                                                                  社外专家审稿
一个编辑接触的书稿很多,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图书编辑,由于专业分工很细,而审读的书稿往往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或一部书稿中有的内容自己不精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借助社会力量,请社外专家审稿。
专家审稿对保证书稿质量至关重要,专家能以自身的专门知识来评价书稿的学术性、先进性、实践性等。特别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变化,而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专家审稿更显得必要。

外审可分为审全书稿件和审部分稿件两种形式,对学术性很强的理论著作一般是审全稿,以便审稿人了解书稿的全貌。而其他类书稿,或篇幅大的书稿,可审部分书稿,编辑可选其中重点章节或难度较大、问题较复杂、编辑审稿有困难的部分内容。请外审可以不带任何框框或提示,也可以由编辑提出若干问题或提示若干范围,有针对性地请专家评审。社外专家审稿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好审稿人,审稿内容要与专家当前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对口,否则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送外审的稿件往往难度较大,学术理论较深奥,如果不是专家当前研究的课题,他掌握的信息,他的理解深度,也很难恰如其分地判断。往往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专业的多位专家,由于其研究的侧重面不同,他们对书稿的评价也可能不相同,编辑还是很难作出最终评价,所以找准审稿人很为关键。
第二,专家审稿要抓住重点,他们审稿的目的主要是评价书稿的学术价值:理论的学术性、技术的先进性、数理的准确性、实验的真实性、实践的实用性,等等,而不要求他们审稿面面俱到,因为他们对书稿的技术要求、逻辑性和语法规律、框架结构等往往注意不够或不予重视。
第三,对专家的审稿意见要进行综合、归纳、复核,再形成编辑的审稿意见。专家审稿主要是为弥补编辑审稿的不足,是编辑提出审稿意见的重要依据。但是,也要看到专家审稿中的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不可盲目依赖专家意见,因为有时专家审稿也可能有疏漏,甚至判断失误。还要警惕审稿中的“相轻”或“相亲”现象。文人相轻,是旧文人的陋习。也要避免“门户”之间的偏见。“相亲”之事更要杜绝。有时专家审稿意见过分简单,甚至只写上“可用”或“不可用”几个字,这样,编辑是无所适从的。可能是由于编辑没交代清楚,更可能是外审人选择不合适。
第四,一般情况下审稿人应该向著作者保密,有时著作者也应向审稿人保密,即所谓“双盲法”审稿。特别是审稿人要求保密的情况下,编辑更不得泄密。这样做可以避免“相轻”或“相亲”现象的发生,做到审稿不审人,对减少片面性、提高审稿质量有好处。
<hr/>                                                                   审稿会审稿
大型书稿,特别是工程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类的百科辞典、系列丛书、综合性手册、成套教材等,由于涉及的内容广泛,触及的专业庞杂,系统性、学术性要求严格。审稿仅在出版社内部进行,或依靠少数几位专家,恐怕难于收到满意的成效,因少数人的知识和精力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召开审稿会审稿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首先,要选择好审稿人,按照书稿内容及审稿要求选人,审稿人要有从事该专业科学研究的专家、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最好有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他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评价书稿的内容,集思广益。
第二,开审稿会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之会。会议之前要把待审的书稿分发给审稿人。分发的书稿可以是全稿,也可以是部分重点书稿加总目录(以便了解该书稿的总貌),要给审稿人以充分的审读时间,以便根据出版社的审稿要求准备好书面审稿意见及修改意见。
第三,参加审稿会的人员主要是审稿人、编辑,著作者也应参加,以便充分交流意见,允许答辩。只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难题才能讨论深透,问题才会辩明,质量才会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26 15: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有合作写书意向或选题,欢迎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