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回复: 0

地方小出版社是怎么活下来的,还能活多久?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4-9 19: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屏幕前的你,有多久没有看过书了?可能你每天都在阅读,读各类文章、各种新闻,但也许很难沉下心拿起纸质书一页页翻阅。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似乎鲜有人愿意静下心来阅读纸质书,人们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书中精华,不愿浪费心思去咀嚼一行行文字,于是,刷刷别人的读书笔记、摘要书评便成为读书的替代方案。


你有多久没有买过书了?有的人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电子书,方便整理与收纳,也有的以听书的方式“看书”。有朋友自嘲是“图书慈善家”,只买不读。我听后笑道说:“谢谢你支持我们行业。”
读书方式的变化、购买实体书的人数变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出版业造成了冲击,知名的出版社好歹还有畅销的市场书,维持着自身经营。
那么,那些不知名的地方出版社,又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呢?
作为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以大肚儿的浅见,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靠包销书。

可以说,地方出版单位存活的核心秘籍就是包销书!
何谓包销?可以简单理解为,出版社只需完成图书的出版工作,不用考虑市场销售,因为作者(甲方)一笔头将图书买断了。比如,作者要5万册,出版社就印刷5万册,图书出版后,作者将5万册全部拿走,一个项目就完成了。
一般来说,包销单位多为政府、企业、高校。比如,当地党委和政府有印发党政理论教材的需求,企业有文化宣传的需求,高校有课题成果出版的需求(以及教师评职称)。此外,一些想自己出书的个人,也会找到出版社帮他们出书(没错,是要给出版社钱的),如果稿件内容有市场价值,也会通过签订市场合同,将包销书转为市场书。
第二,靠教材教辅。

没错,学生是每天接触纸质书最庞大的群体。
从小学到大学,教材教辅的需求是以学期、人数、学校数量来定的。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除学前教育,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在校生2.8亿人。如果按每人一本教材来算,都有2.8亿本教材。更不要说科目之多、教辅种类之多 。除去统一教材外,地方还会推出本土教材,宣扬本土历史文化,其量可观。可以说,教材教辅养活了一部分出版单位。


第三,靠书号转让。

在我国,图书的出版和发行是受国家管理的。
图书要想正式出版,必须取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书号,而书号只下发给国有出版单位。我们常见的书商,如读客、博集天卷、磨铁、果麦等是私人书商,他们自己没有书号,只能通过跟国有出版社合作的方式取得书号(所以买书不要光看出版社)。因此,书号成为支撑地方出版社的一大支柱,不夸张的说,有些出版社就是靠“转让”书号获取的费用得以存活的。


那么,地方小出版社,还能存活多久呢?
大肚儿认为,如果当地对包销书、教辅教材的需求量存在,那么这些地方小出版社就能得以存活,等到哪天图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社或许会消失,或许会以另一种形态延续。
至于,纯粹靠着转让书号生存的出版社,在组织架构和业务功能方面是不完整的,且在出版人才上的储备较少,慢慢也会沦为产出为零的幽灵公司,它们的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
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我们评论区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