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必须从自身寻找他的绝大部分素材”,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原创性”。

难以捉摸的品质
作者提示,套用别人的模式进行创作,少有成功者,往往都会陷入“彻头彻尾”的失败。那么怎样通往“原创的道路”呢?
我们每个人能够作的贡献只有一个:能够为人类普遍的经验之池注入我们从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点滴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没有人在面对自然、自我与社会时的想法与你完全相同,如果你“能够和自己友好相处”,并能够精准、细致地表达,讲出在地球上“只有你自己看到的故事”,那么,它一定是原创故事。而不必“沉溺于别人的写作中”,用别人的感官代替自己的感受,用别人的心智代替自己的心智。有些情况是,你读到的故事,也许不是原创的,而是有所借鉴的。
原创性不是模仿
作者说,要像那些作家一样,他们有如下的优点: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视角,都传达出了自己对世界的描写,他们的作品直接来自于没有偏离自我、没有经过扭曲的人格,像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直率而充满力量。 “令人吃惊的结尾”
作者列举了一些错误的写作形态,为了服务“原创”这一上帝,生拉硬拽地把故事“写成了怪兽模样”。比如:刻意在“在危急时刻”生硬地“穿插引起轰动的人或事”,倒转结尾,让人物做他这种性格的人做不出的事,刻意让故事从头到尾充斥着恐怖的场面,没有逻辑地让人物仅仅地因为运气好而克服了一个个障碍。
诚实:原创性的源泉
所以,要遵循自己的喜好,遵从自己的真正看法和信念,“写出诚实的、原创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是连贯的,在逻辑上说得通的。但“要想找到自己信念的根基”,需要全神贯注、艰苦卓绝地“挖掘自己的思想”。
相信你自己
作者认为:没有任何场景本身是老套过时的,只有单调乏味、没有想象力、词不达意的作者。想成为作家的你要相信自己:
你的主人公如何面对他的困境,你对那些紧要关口如何认识——这些才是让你的故事真实可信的因素。 并不是简单地把你的人物套在一个戏剧情节中,“才会让你的故事不可抗拒”。作者提示,生套情境还能打动读者,那得需要“几乎令人心碎的伟大技巧”,否则,你和读者可能都会绝望。
“你的愤怒和我的愤怒”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用了两段关于原创的中肯的话,强调了洞察力和真知灼见的重要性:
- 阿格尼丝·缪尔·麦肯齐的《文学的过程》:“你的爱和我的爱,你的愤怒和我的愤怒,相似之处那么多,足以让我们能够以同样的名词称呼它们;但是在我们的经历,以及这个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的经历中,它们绝不会完全相同。”
- 华顿夫人的《一个小说家的自白》:“事实上,只有两项基本法则:其一,小说家应该只处理他力所能及之事,无论字面上或是修辞上(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同义词);其二,一个主题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者能够从中发现什么以及他发现的深度。”
一个故事,多个版本
在一次写作课程上,作者挑了一个“最俗套的”提纲:“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结婚了,她对金钱的态度差点儿毁了她的丈夫。”她给学生十分钟,让他们把这个提纲扩展成故事。班上十二人,写了十二种版本,差别之大,让人无法相信“是根据同一个大纲写出的故事”。
来看几个故事梗概:
- 这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因为她是个高尔夫球冠军,自从她出道之日起就到处参加锦标赛,这几乎毁了她的丈夫。
- 一个政治家的女儿,先是拉拢可能支持她爸爸的人,后来又款待她丈夫的老板,花钱太大手大脚了,致使老板认为他年轻的得力助手对于自己得到提拔太确定了。
- 一个女孩出嫁之前听人警告说,年轻的妻子太挥霍浪费了,结果呢,她厉行节约,想尽办法紧缩开支,直到她让丈夫失去了耐心。
- ……
所以,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写出“任何生动、形象、足以引发你感慨万端之事”。一件事足够吸引你,且你能发现其中的不凡意义,你就有了“创作故事的基础”。
你不可剥夺的独特性
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其实是在说服读者,用你的眼睛看世界——
- 同意你的看法,同意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情景,同意这个情景本质上是悲剧,或者另一个故事具有深刻的幽默感。
- 富于想象力地表现你所看到、感受到、认知到的这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世界,正是你的使命。
一个问卷
下面节选了几个用来进行自我检查问题,不面面俱到,但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与思考:
- 你喜欢男人吗?女人呢?孩子呢?
- 你对婚姻怎么看?
- 你认为浪漫的爱情是陷阱和圈套吗?
-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再过一百年还是老样子”,是深刻还是肤浅?真实还是虚假?
- 你能想象到的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最大的灾难呢?
- ……
问题无穷无尽,但你需要找到能够下定决心写作的主题,这是你写作的基础。正如作者所说“最好的书来自最坚强的信念——看任何书架,都能证明此言不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