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本人在出版社工作已经十几年了。这些年,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写作者对出版工作缺乏基本的了解,准备出版时或与编辑沟通时,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增加了沟通成本,延长了出版时间,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会。这里对出版图书常见的几类问题进行说明。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第一类问题:我国出版社的数量和分布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584家出版社(含副牌)。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主管的出版社共259家(占比44%),解放军总政治部主管的出版社共24家,其余301家出版社按其所在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部门管理,这些出版社一般统称为地方出版社,占比52%。
这里提到的中央国家机关是泛指,包括各部委、副部级的协会和联合会、央企,以及各部委直属高校。这是较为宽泛的分类,并不十分精确。
举个例子,人民交通出版社,主管单位是交通运输部;机械工业出版社,主管单位是机械工业联合会;中信出版社,主管单位是中信集团。这三家出版社都可定义为中央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单位是清华大学,但主管单位是教育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单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管单位也是教育部,所以这类大学出版社也可以定义为中央出版社。
与中央出版社相对应的是地方出版社,例如名字中含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的出版社,例如广东人民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
★相较于其他单位和企业,我国出版社的数量是比较少的,且全部为国有。不同的出版社,差别也很大:规模大的出版社,员工有两三千人,出版码洋达到二三十亿元;规模小的出版社,员工只有三四十人,出版码洋也只有一两千万。
★出版社在各省市的分布情况为:位于北京的出版社共有237家(占比40%,其中含中央国家机关管理的201家,解放军总政治部管理的18家,北京市管理的18家);其次是上海,有39家出版社;之后依次是:广东20家,江苏18家,辽宁17家,陕西、四川、山东都是16家出版社。
北京的出版社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从这个方面看,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是没有争议的。
补充一点:我国的出版社数量虽然不多,但民营的图书公司很多,这些民营图书公司也做出了很多优秀的大众类图书,非常畅销。但是民营图书公司没有书号,必须和国有出版社联合,才能完成出版。民营公司往往有比较大的经营压力,比较看重利润,所以倾向于策划读者基数庞大的社科、文艺、经管类图书,而较少涉及比较专业的科技类图书。
第二类问题:出版社的类别和编辑的专业背景
我国的出版社大致分为8类,分别是:社科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古籍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美术出版社、文艺出版社。
虽然很多出版社都在做跨领域出版,但还是有自己的核心出版领域。这往往从出版社的名字就能看书来。人民交通出版社最强的肯定是交通运输类图书,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轨道交通等。机械工业出版社虽然经管类图书做得很好,但其机械类图书肯定也是国内最好的。以此类推,可以判断出化学工业出版社、电力出版社的核心图书是什么。
关于出版社的实力和等级,可以参考两个指标,一个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一个是“中国出版政府奖-进出版单位奖”荣誉。获得任何其中一项荣誉,都说明该出版社具有相当的实力。
简单介绍一下这两项荣誉:
★第一个“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09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我国经营性出版社的等级评估情况,将当时全国500家出版社按上述8大类别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出版社100家,占比20%;二级出版社175家,占比35%;三级出版社200家,占比40%;四级出版社25家,占5%。前100家出版社获得“全国百家图书出版单位”的荣誉称号。也就是说,“国家一级出版社”和“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是一回事。
一级出版社有几个特点:一是社会文化影响力大;二是特色鲜明,品牌响亮;三是重点图书多、获奖图书多、社会贡献大;四是注重人才培养,人员职称结构合理;五是创新能力强;六是资产运营效果好。新闻出版总署将对获得“全国百家图书出版单位”的出版社进行重点支持,在资源配置等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第二个“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先进出版单位奖”是其下设的子奖项,名额为50个,其中约一半名额授予出版社,另外一半名额授予杂志(期刊)社、报社、印刷公司、发行公司等机构。能够荣获该奖项的出版社,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上面介绍了出版社的类型、级别,再谈出版社编辑的专业背景。
出版社编辑的专业背景和其供职的出版社是匹配的:社科类出版社招的编辑大多是学社会科学的,科技类出版社的编辑大多是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美术类出版社的编辑大多是学美术的,文艺类出版社的编辑大多是学文史哲的。出版社要求编辑具有专业背景,有两个原因:其一,具有专业背景才能看懂和修改作者提交的专业书稿,不大可能让学中文的人修改医学类的书稿,专业名词都看不懂,如何修改;其二,有专业背景,一般也有老师、同学、校友的资源,对行业专家比较熟悉,做选题策划和组稿时会更加便利。所以,现在比较知名的出版社普遍倾向于招收重点院校毕业的研究生。
第三类问题,出版的周期和出版的环节
本人在科技类出版社工作,所以对科技类书稿比较熟悉,这类书稿出版周期一般都在四个月以上。对于那些体量庞大、内容复杂的书稿,出版周期有可能达到两三年的时间,有的手册类图书,出版时间还要更长。当然,也有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去修改作者的稿子。但是,不审查、修改稿件的行为并不符合出版规定。
所有出版环节中,最耗费时间的是修改稿件。这里的修改稿件不仅仅是编辑修改稿件,也包括作者修改编辑加工处理过的稿件。作者提交初稿后,编辑进行初审,认为基本合格,书稿就进入了出版流程。进入出版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编辑逐字逐句修改稿件,对书稿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统一性进行核查,并调整修改不规范的语句、图、表和公式。修改稿件基本上是纯手工活,虽然有些软件能核查出简单的文字和词语方面的错误,但软件的智能程度还非常低,解决不了大问题。书稿改得如何,主要还是看编辑的经验和水平。
编辑逐字逐句修改完整本书稿之后,由年资高的编辑进行复审和修改,复审量不低于全书的25%。复审之后,再由年资更高的编辑进行终审和修改,终审量不低于全书的20%。三位不同年资的编辑对书稿进行修改,就是出版规定中的“三审”。
编辑修改的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问题编辑可以自行处理,这也是要求编辑具有专业背景的原因。编辑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反馈给作者解决。作者解决编辑提出的问题,有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问题解决之后,进行排版。对于纯文字的书稿,排版相对容易一些。而很多科技类书稿,有很多复杂的图、表和公式,排版就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公式的正斜体、上下角标要一一调整,图片中的每一根线条都要重新绘制,工作量非常大。
排版之后,要进行校对,目的是保证排版后的书稿和编辑修改好的书稿完全一致。通常是排版一次,校对一次,发现问题后进行第二次排版,第二次校对,第三次排版,第三次校对。这就是出版规定中的“三校”。
出版社进行校对的同时,会将排版后的清样发给作者,请作者审核一遍。如果作者发现问题或者觉得还有必要再修改,要给出勘误文件,出版社根据作者的勘误文件进行排版。
总之,出版流程中的主要环节都是手工活儿,无法实现机器批量操作,欲速则不达。好的作品,一定是经过作者和编辑精心打磨而成的。
第四类问题,出版费和稿费
出版行业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业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市场上的图书品种不丰富,比较好的书非常抢手,出现过图书经销商提着几麻袋现金去出版社购书的盛况。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兴起,出版行业已经出现颓势。但是出版社作为传播知识、引领舆论的权威渠道,其社会价值还是举足轻重的。2018年部委机构调整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抓出版行业,可知出版行业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2000年之前,我国的出版社都是事业单位。2000年之后,国家对出版行业进行改革,保留极少数公益性的出版社仍为事业单位,其他经营性出版社全部改为企业。作为企业,就要盈利,要养活全社员工。而出版社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书号。同一个书号,是做成畅销书,为出版社创收数百万元,还是做一本冷门的专著,销售寥寥几十本,两者的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之前国家为了鼓励出版社积极转制为企业,不限制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医学类图书除外),不限制出版社的书号。出版社跑马圈地,有多大能力出多少书,很多出版社由专业出版社变成了综合出版社,出书的范围和品种数量都大幅增加,市场化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图书品种和数量扩张的同时,图书的质量下降很厉害,一是图书的内容都差不多,同质化严重,二是图书的错误太多,而且很多都是常识性的错误。于是,2018之后,国家开始严格限制书号,根据出版社的规模,给予固定数量的书号。出版社无法再靠多出书来维持企业的运营了,只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编辑们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主动策划,严格审核书稿质量,确保出版的图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出版一本书,是作者向出版社支付出版费,还是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费,就看这本书是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畅销图书,或者知名作者,是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费;小众图书,或者不知名作者,是作者向出版社支付出版费。总之,出版一本图书,出版社要从中获取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至少不能亏本。核算图书的成本,要考虑人工费、材料费、印制费、税费等直接成本,要考虑出版社的管理费、营销费等间接成本,这些都是会计成本,还要考虑占用一个书号的机会成本。现在书稿的数量远远多于书号的数量,编辑们必须优中选优,尽量争取效益最大化,才能保证出版社稳定地经营下去。
如果作者觉得自己的作品很好,出版后能够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可以联系合适的出版社,然后和编辑进行商谈,争取自己的利益。当然,作者的观点和编辑的观点有时候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作者要有心理准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和书香中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图书作为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其质量一定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国家一方面收紧书号,一方面加大对图书质量的检查,其实就是再敦促出版社把控好图书质量,出精品图书。可以想象,未来出书的费用会更高,出书的周期会更长,写书、出书的价值也会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