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回复: 0

黄永胜:少年的将军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4-21 10: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黄永胜的童年
咸宁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80公里,雄踞长江之南。东临赣北,西望荆楚,南及潇湘,北倚武汉。
咸宁市是闻名遐迩的桂花之乡,茶麻之乡,楠竹之乡,名胜古迹、历史掌故、 旅游景点,资源丰富,底蕴深厚。
有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古战场;有陆水湖水浒城;有北伐战争遗址丁泗桥,贺胜桥;有高入云端的九宫山云海奇观。还有:李自成闯王陵、向阳湖文化村、太乙洞、隐水洞,有中央军委原“131”国防工事,有洪山神泉,三湖连江,以及方圆百里一碧万顷的星星竹海等等。是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如诗如画的江南圣地,养育和繁衍了一代代咸宁炎黄子孙及璀璨夺目的华夏历史文化。
黄永胜的故乡高桥镇黄铁村,就坐落在咸宁市南25公里处的幕埠山怀抱,她是个小山村,泥墙布瓦,青石小路,风光秀丽,古朴悠然。前有溪水,后有青山,茂林修竹,山花掩映;远远望去,山清水秀,白云悠悠,翠峰如浪。很像宋词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去处,既优美又僻静。1910年(旧历庚戌年十月十日未时),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代名将黄永胜将军就出生在这里。
遗憾的是:黄永胜八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其母出生于乡村一位普通人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为人本分守道、勤俭持家、淳朴贤淑、温顺善良,是一位既古典又传统的中国贤妻良母的形象。黄母生有三男二女,黄永胜排行老三,是子女中最受宠爱的一个孩子,也是最调皮的一个孩子,这一点,黄母在妊娠中就有所觉察。黄母前前后后生的几个孩子中,除了黄永胜,都怀得平稳,生得顺利,做母亲的也感到轻松舒坦。唯有黄永胜在母腹中就不安分,拳打脚踢,手舞足滔,常常将母亲从睡梦中惊醒,似乎急着要出世。
可是,待到他母亲临盆时,他却又像是没事一般,风平浪静,岿然不动,接生婆换了一个又一个,也未看到奇迹出现,他像是睡着了一般,急得他父亲黄敦富在门口外面直打转转。从日出到日落,又从日落到鸡鸣,将母亲折腾的差不多了才把他生下来。而且,他一落胎,又是一番酣睡的姿态,不哭不闹,也不伸拳踢腿,这就又一次把众人急得团团转。
按照乡下人的旧俗所云:落地的孩子是要大哭大叫的,若是不哭不叫,就有可能是犯了什么禁忌,需要弄出一些动静来镇一下邪气,方能凑效。否则,孩子的生命安全就成了一大难题。吓得黄敦富赶紧跑到几里路以外的地方,买来一筐鞭炮、纸钱等物,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燃放。他虔诚地一边燃放,一边叩头作揖,祈求神灵保佑。然后,他又搬来家中一些坛坛罐罐往地上“叭叭”地摔,弄得满屋颤抖不已。
做完这些之后,黄永胜才漫的不经心的随着一声洪亮的啼叫,把两只小眼睛睁开,四处张望,手脚乱舞。襁褓中的黄永胜,给父母及爷爷奶奶的印象就不一般。七八岁之后,他天真活泼,聪明机警的一面,也逐渐从自家兄弟和黄姓孩子中脱颖而出。他性格外向,好说好动,经常领着孩子们上山放牛、拾柴、摘野果、爬树逮鸟、抓鸟蛋和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孩子们一个个喜欢跟着他东跑西巅,一呼百应。
黄永胜虽小,但脑子活,见事快。
有一次,一群孩子去水塘游玩,有个小孩不慎掉到深水里去了,眼看就有危险。孩子们有的吓跑了,有的吓哭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恰好这时,被放牛回来的黄永胜遇上了。他赶忙找来一根长竹竿,伸过去,让落水孩子抓住,然后轻轻一拽,就把那小孩救了起来。
黄永胜这年还未满十岁。他的这一举动,赢得了大人们的称赞: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灵活性很难得!而且,他像这样灵活处事的事情还比较多。那年插秧时节,有户人家要黄永胜帮忙把孩子们约到一起,去帮他家栽田,黄永胜答应了。但是,田栽完了,主人又舍不得给工钱,孩子们当然不依不饶,要黄永胜向主人讨说法。
“大人吃蛋吃一个,我们小孩吃蛋吃半边,这本来就吃亏了。现在你又不想给工钱。真要不给就算了,那我们就去把栽下的秧苗扯起来。” 黄永胜说。
主家一听,吓得赶紧掏钱。嘴里还不停地朝着黄永胜嚷:“小祖宗,扯不得,扯不得,我给钱,我给钱!”,乐得孩子们一顿哈哈大笑。
事情虽小,却看得出黄永胜小小年纪,就懂得用心眼办事。人们背后议论:“燕窝地”的风水,将来要落在这孩子身上。
所谓“燕窝地”,指的是祖上传说中的风水之地。
相传,黄铁村的祖辈人,将风水先生用轿子抬到黄铁之后,站在高高的山巅上,举目眺望:黄铁四周,群山竟秀,万木葱茏,百鸟朝阳,祥云缭绕,紫气升腾;而且三面环山,一方平地,酷似燕窝,便脱口而出:“此处是藏龙卧虎之地,日后,必有虎将之才出世!”
那时,虎将之才的意思,指的是文武状元。
因此,燕窝地就成了黄铁人心中的风水宝地。
当然,我们共产党人毕竟不是宿命论者,不相信这种人命天佑的说法。就如国际歌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一切要靠我们劳动人民自己”!
黄永胜十岁时入私塾读书。他读书是他祖父精心安排的,甚至可以说是策划的。应该说,在黄永胜后来的人生辉煌时刻,是离不开祖辈的心血和汗水的沐浴的。黄永胜的祖父虽然封建思想严重,但祖父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认为:孙子多,不能个个都读书。一是疼惜钱财,二是觉得庄稼人没有必要读那么多的诗书,但也不能不读书。如果全家人个个都没文化,就容易受人欺负。这个想法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所以,他就在孙子中挑来挑去,最后就挑中了黄永胜,只让黄永胜一个人读书。他认为这个孙子悟性好,聪慧灵敏。因此,在祖父的庇荫下,黄永胜读了三年毛童馆(私塾),和一年多经馆。经馆学的是先秦时期的《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简称中国古代四书,以及“诗书易,礼春秋”。这些书籍,都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是孔子带着弟子们编撰的学问。是千年不衰的国学。然而,他老人家觉得这还不够,紧接着又将黄永胜送到武昌省府张之洞开办的学校攻读了一年零六个月。
黄永胜前前后后读了5年多时间的书。这在当时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农村,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
特别是在武昌张之洞学府读书期间,黄永胜还不断受到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潮的教育与开蒙,同时,咸宁临近武汉,辛亥革命对咸宁百姓产生的影响也很大,黄永胜无疑就是在这种革命氛围中长大的,应该说这对黄永胜投身革命以及后来的戎马生涯,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和明确的人生走向。
然而,黄永胜儿时生活的另一面,却又是十分清苦的。
特别是在他祖父去世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如从前了。他父亲黄敦富由于中年丧妻,孩子多,负担重,精神生态渐渐秃废荒芜,对生活全然淡漠,对家庭和人生也没有了过多的渴望与追求。黄永胜和弟弟黄叙元的生活,概由叔母及大姐黄叙云照料。正因为如此,黄永胜对大姐的感情也不一般。后来,在大姐中年孀居之后,黄永胜给予了大姐无微不致的关怀,即使在军务十分繁忙的岁月,黄永胜也不忘给大姐嘘寒问暖。当然,这是后话。
黄永胜的父亲黄敦富,为了打发日子,开始吸食鸦片烟,就是如今的毒品。这种毒品,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是不可一世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武力作后盾强行输入中国的,危害极大。黄敦富对鸦片的依赖,日趋严重,家庭也一日比一日衰落。为了凑钱吸食鸦片烟,黄敦富不断拍卖山林、田地。
实际上,黄永胜儿时的生活,除了读书一段时光的辉煌之外,其他日子,算得是很苦、很作孽的。古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永胜15岁时,就担起了沉重的家庭负荷。他从省城读书回来之后,就一直跟随父亲学做农活。扶犁掌耙,栽田插秧,肩挑背驮,长年累月,轻重活路,他都得下力干,里里外外,成了家中一把好帮手。
农忙季节,在忙完自家农事之后,黄永胜还得随父亲一起外出给人帮工,一干就是十天半月。因为生计所迫,即使有点空闲时间,也不能休息,得抓紧时间跟父亲一起学做篾匠、纸匠、木匠等生意。编织各种各样的花篮、竹椅、竹床、竹垫、竹席、竹窗等竹器制品,挑到六七十里路以外的金牛、武昌、贺胜、官埠、横沟,以及双溪桥等地去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每次出门,都得起早摸黑,来回要步行100多里山路,穿破几双草鞋。不过,他性格倔强、外向,总是乐呵呵的。正如辛弃疾说的:少年不知愁知味。那时,他年龄毕竟小,才十几岁,难免有人对他的竹货,说东道西,故意刁难或挑逗,说他把竹器卖得太贵,想沾便宜。遇上这类事儿,黄永胜也不想同别人争贵与不贵,只道一句“不卖”,便乖巧的躲过去算了。
他很喜欢吃咸宁县横沟桥镇的汤圆。那时,横沟桥是个乡村木屋小镇。镇上有个卖汤圆的嫂子,她的汤圆做得有些名气,十乡八里都闻其名。黄永胜每次挑担出门做生意,就喜欢去她那里坐一坐,要一碗。可是有一次,他吃完汤圆之后,一摸身上没钱,很不好意思。幸亏女主人认识他,知道他是老顾客,就叫他下回再给。可是谁能料到,从那 以后,他就当兵去了,此事也就没了下文。直到22年后,他回家省亲时,才叫家人去还清这笔“债务”。
那时,他人当兵走了,还在家乡也留下了100根麻花的“故事”。
因为他是孩子们的头头,孩子们玩饿了,由他领头去老屋朱家,找袁妈妈赊麻花吃,日子一长,欠的数目就多了。这笔“债务”,也是22年后,他回家省亲时,叫他哥哥带他警卫员去还的。
袁妈一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这孩子如今当大官了,还记着她这个老婆子的芝麻小事。
其实,在他这个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挥戈上阵,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眼里,欠老百姓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都不是小事,这是毛主席早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就规定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