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回复: 2

中国文学的穷途末路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4-23 18: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文学的穷途末路》
作者:般山 原创作品
(注: 该作品为般山原创文学作品,拥有自主版权,翻版必究)
一、现代文学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源自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在于极其残忍又深刻地揭露了中国近代史以后的那个时代里——中国旧社会的病痛,他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旧社会的腐朽和对人的思想的禁锢,身先士卒地唤醒了那一代年轻人垂死挣扎的迷茫的心灵,带给了他们勇气、信心和光明,引领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奋起,面对,直视,冲破枷锁,前赴后继,这是鲁迅先生的文化价值,先生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思想灵魂,一百年后让我再次震撼,他毫无疑问是真正的斗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一九三六年十月鲁迅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身披着沈钧儒写的“民族魂”的白色旗帜,他就是一面旗帜,中华民族的文化旗帜。一九三八年,延安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毛主席亲自题字,毛主席评价说: 中国人,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 鲁迅先生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呐喊》,这部20世纪中国100部文学作品排第一位的作品,出版于1922年,我是在2022年的岁末再次读它的,年近不惑,有了阅历,长了世故,读完,才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小时候学习,就是学习文字,学习少年闰土和祥林嫂的故事。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时,已经是37岁了,人生近于不惑,这个年龄里,余华最拿得出手的《活着》已经写完了,而后基本上就归于平淡了,韩寒早已锦衣玉食,已经写不出什么文章了,郭敬明则是一头扎进了“小时代”,出不来了。而真正能读懂鲁迅先生,是需要年龄和涉世阅历的,没有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不谙世故人情,没有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性认知,是读不出来鲁迅先生文章的内涵和深度的。
二、百年后的中国文学
而我要说的,是《呐喊》百年后的2022年,中国文学的穷途末路。
当今之中国文学,保守,封闭,固步自封,圈子文化,已然末路。请读者们读完鲁迅先生的《呐喊》,《野草》,《朝花夕拾》,再去读所谓的鲁奖作品,犹如“隐身衣”,“如果大雪封山” 等,读完会有何感想?隐身衣二流都够不上,只是因为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格非老师,华东系,华东系还有李洱老师,北大教授,《收获》杂志的程永新主编,貌似都是华东系。“如果大雪封山”,是北大中文系徐则臣的作品,看完了,芸芸众生罢了。两位的文学造诣和文字水平,无可争议,名牌毕业,但是这种文学作品,评价文学价值,差距过于明显了。许多作品,脱离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意识,所以只能说庸俗化的书面文章,获奖的理由,无非就是名不副实的圈子罢了,徐则臣的学历和导师,还有“人民文学”的牌子。如果大雪封山里居然还有类似于“他妈的”等词语,试问,编辑老师和评委老师,你们的常识在哪里?这就是所谓的鲁奖文学代表的水平?鲁迅先生面对当时黑暗的时局和人吃人的病态社会,好像也没有“他妈的”之类的流言蜚语吧,有吗?后来,我去北京亚运村图书大厦看了徐则臣的一部作品集,应该是中短篇文集,写的北京的人事,内容不敢恭维,所谓的汪曾祺老师所讲的文学的思想和语言一文,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没有思想的作品,就是一堆文字游戏,羞于鲁奖的初衷,只不过是一群书生们躲在大学里,文学社里,闭门造车,自欺欺人写出来的文字罢了。这,就是现今中国文学的现状的悲哀。而现在,能如同,路内,班宇出现,太难了,圈子外的人进去,难于登天啊!看了班宇的《冬泳》一文,真的能代表捌零后的文学么?
余华老师庆幸自己的短篇小说还有编辑审稿,因此,不至于埋没,可是,中国出了几个余华?现在,能审稿的编辑大都是新人,没有推荐或者认识,指望不了,出头之日更是遥遥无期了。我所读的大学里,文学院有位韩老师,他说文学创作者,年少成名者,99%会平庸化,有如韩寒,郭敬明,等等,一批新概念作品,他们出书成名后,有了物质基础,但是,从此封堵了文学之门。 我们现在这帮年轻人里,70后和80后为主,,90后和00先不提及,年龄和阅历差太多了,能理解鲁迅先生的,凤毛麟角了吧! 试问,格非,徐副编,等等,大咖们,前辈们,你们谁还在读鲁迅?? 都在作协里,大学里,编辑部里养尊处优,还记得文学的本质么?鲁迅先生得的文学为什么能一百年后还能流传,最近“孔乙己”闹得沸沸扬扬,但是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新中国的时代和国家制度跟旧社会完全是两码事,日韩新马泰甚至西方学者为什么都在研究鲁迅先生?大江健三郎先生刚刚去世,他一生都在研究鲁迅先生,晚年也去拜访了北京鲁迅先生故居纪念馆,试问,所谓的大学里教授和创作中心的你们,都在干嘛? 出书,获奖,是缺名还是缺利? 鲁迅先生说: 物质生活好了,生活就会被物质所累。 格非,李洱,莫言,苏童,刘震云等等,等等,都进了大学,当了主任,教授,职责呢,贡献呢,中国文学的前途呢,在你们?在文学社? 个人愚昧,看不见,也渺茫。文人们的格局和理想,在圈子里慢慢死亡,就好比是温水煮青蛙,最终是要死掉的。 刘震云教授的《手机》,《我不是潘金莲》都拍成电影了,作品量巨大,也反映了时代特征,但是,深度和刻度呢,民族的东西在哪里体现了?你问问现在的年轻人,几个人在读刘震云的作品?毕飞宇获得了鲁奖的《哺乳期》和《玉米》,写了个啥,江浙文化产生的文学就体现了这个女性的暴露? 难道这就是你们所理解的人性和民族感?让人贻笑大方吧,十年后,除了名,嘛也留不下,基本上都泯然众人尔。

我在大学读的《朝花夕拾》一个版本里,有一段序言文字,大致意思是这么描述的:一个人的贡献,是有隐形和显性的,作家的贡献,无疑是显性的。个人觉得,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几千万英雄烈士,他们的贡献是隐性的,而鲁迅先生,茅盾和老舍先生等,他们的贡献是显性的。序言还阐述了:一个涉世不深,不深入了解人民生活的作家,是写不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来的。正如韩老师所言,没有阅历,没有积累,没有思考人生的作品,都是庸俗化的作品。 试问,今年是2022年,隐身衣,大雪封山,等等作品,几个人在看?没有内涵,庸俗化的东西,就跟纸张一样,用完了就扔进垃圾桶了,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可言。汪曾祺老师的代表作《受戒》是写的43年前的一个梦镜,他老人家说过,好的作品需要积累和思索,没有沉淀的作品,不会有深度的,汪老师的对文学是有深刻理解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最多是中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也是中篇,两位前辈的作品,《呐喊》和《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排名的第一和第二位,我在想,现在的长篇小说,有几部作品能去靠近《白鹿原》,还有所谓的《活着》?贾先生写了19部长篇了,哪部能触及社会的本质和根源,他的散文优美,文字功底了得,但是小说呢,《秦腔》算不算呢?99%的长篇小说,都是砖头,一堆破烂的砖头块,请问,现在的中国社会里,生活节奏奔流,人们忙于随波逐流,社会变迁迅速,有几个读者朋友能认真去读那么多的砖头块,《人世间》,《家山》,《应物兄》?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现在人文经济科技等等高度发达的南方,也不乏有——花城,广州文学,江南,钟山,芙蓉等优秀的杂志社,你们在干嘛呢,江南号称是中国的才子之乡,为什么是东北落寞中的《人世间》大放异彩,难道中国的文学要靠梁老先生70岁高龄去支撑,才有一丝惊喜?所谓的南方地区的文学里出的《推拿》就能获得茅奖?是没有好作品了,还是没有创作者了,《推拿》是不是优秀的作品,个人保留意见,听说是拍了电影,能反映一部分社会问题。试问,余华,莫言,格非,李洱,阎连科,毕飞宇等等,都进了大学当了主任或者教授,养老去了,中国文学靠谁去延续? 靠70后的佼佼者——徐则臣?他鲁奖和茅奖都拿了,还能有所为?还有石一枫?等50、60后前辈都退了,70、80、90后能出头么?十月杂志的一位年轻作者,郑小驴,我纳闷,后生的名字能不能好好起一个,这种类似于垃圾的名字能进大雅之堂,这是一个作者的笔名? 如果还是这样圈子文学,中国文学怕是真的要出问题了!
前辈们,如果没有文学格局,去读读老子的《道德经》,《论语》,去学学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利己。 一个人的欲望太深,智慧和格局就会浅薄,思想就会被蒙蔽,失去了方向,还不如鲁迅先生的风筝!

文学,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先生能成为现代文学的旗帜?好好思索一下吧,当了大学老师和教授,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能有几人?
三、文学的本质
  鲁迅先生一生作品集众多,文字穿透力力度深厚,寓意深刻,直至中国社会病痛的本质和根源,为何先生能有如此的洞察力和思考力,犀利的文笔和思想的深邃源于何处? 答案是,源于现实生活阅历。先生早年生于优渥,童年和少年家庭变故后历经坎坷,家族败落,民族危亡,人民受苦,他成年年留学日本,深受时局蒙蔽和歧视,又饱读书籍,接受了新的思潮,立在唤醒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先生一生读了两本书,一本书是有字之书,早年的求学之路就有沉淀,一本是无字之书,先生回忆故乡的衰败,人民的麻木,政府的无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旨在唤醒救国图存的年轻人,保家卫国,得益于先生忧国忧民之情,如屈原、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敢为天下先,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真正的民族魂,民族之光,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阿Q等等人物,无不是中国千百年来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真正的民族之痛。这是文学,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学作品,民族的精华,试问,今天的鲁奖获得者们,你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过,你们的鲁奖作品,有没有鲁迅先生的衣钵,继承,传承,发扬呢?醒醒吧,前辈们,醒醒吧,文学者们!你们是否还记得什么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么,什么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尽欢颜”, 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么?” 文学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去哪里了?仅仅是为了自我的锦衣玉食就完了么?获得鲁奖和茅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明白不? 是荣誉,也是责任,担当,是传承和发扬,是善于发现和指导新人,为文学的延续做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拿着荣誉和名利躲进大学和文学社里养尊处优去了。
学学鲁迅先生的敢为天下先,学学他老人家的硬骨头。

个人比较钦佩陈彦先生,不仅仅是因为都出于西安,因为他最近接受采访时,说他还在读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个人以为,他是少数不多的,还在潜心研究文学的作家,作品《装台》有所体现,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电视剧拍的也很不错,相信作品《主角》也会有所感悟。《白鹿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媲美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的作品,其他的作品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虽然很多人对《平凡的世界》褒贬不一,但是其所描述的现实是很有震撼力的。法国文学是西方为数不多的文坛地位比较高的国家,《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等作品功不可没。伟大作品的共同相似之处是: 他们都形象地描绘了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人民的疾苦,命运的多舛,心灵的觉醒,民族的希望,人性的光辉等元素或者元素之一,能打动人们内心和震撼心灵,因此极具艺术传染力和号召力,堪称经典文学。就好比鲁迅先生的作品,还有巴金,老舍先生等人。因此,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的本质,就是用简朴的文字,记录下命运多舛的现实生活。 鲁迅先生,雨果,陈忠实,等前辈们,包括余华的《活着》,无不是如此。 有一位捌零后作者,出了一本书叫“命运”,敢用命运命名的除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国内没有人,因为这个题目太大,太深,厚度不够不敢用的,请问,您的作品用“命运”做题目,厚度深度思考力,影响力够吗?显然差太远了。
作品,是一坛美酒,越久越是醇香,深远,源远流长。读过老子的道德经么,流传了2500年了,还在流传于世界,能读的中国人少数,能读懂的少之又少。个人以为,余秋雨老师的《道德经通著》仅限于文字解释,折服力局限性太大,为何? 《道德经》是老子先生晚年集知识、阅历,人生、哲理于一身的百年思想,自然之法,是老人家的思想精髓,上能洞察宇宙之妙,下能吞吐天地之机,而余老师的知识结构文化学识足以堪称大家,但是缺少的是阅历,人生的透彻和感悟,还有悲惨的遭遇。没有深刻的人生阅历,读不懂老子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为而不争,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不是简单的不作为,消极避世,有生于无,无为——是最高境界的有为,是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超然物外的有为。没有真正透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学者或者哲人,读不懂《道德经》的。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被誉为是万经之王,是最高级的哲学思想,是人类世界的“天道”。而在古代,人们的思想愚昧,器识浅薄,真正能领悟老子哲学思想的少之又少,药王孙思邈一生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小龙的截拳道也是,国外的黑格尔、罗素、尼采,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都是深受《道德经》的影响。年轻人们,好好学学道家的思想和天道的哲学精髓吧,一生受用。

就文学本质而言,请问,鲁奖和茅奖的作者们,你们思考过么?获奖了,能不能企及前辈们的作品高度呢,作品够不够深度,厚度,不够的话多去思考,什么是文学的本质。读不懂老子先生的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没有文学高度的,也写不出具有民族底蕴的作品出来,写出来的,都是平庸的作品。个人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以上了,也读过刘心武,史铁生,石康,石一枫,孙睿等前辈的作品,现在的北京文学,北京故事,越来越平庸化了,根本拿不出能够让人脍炙人口的作品,在钟鼓楼和我与地坛以后,哪个作品能让人深刻去有所思考?《耶路撒冷》还是《入魂枪》?还是《北上》?那么多的60后前辈们写出来的砖头块似的长篇小说,能有几个能拍出几个有如《白鹿原》的文学电影的?如果你是创作者,请去读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白鹿原》,《悲惨世界》等著作,那才是真正的体现民族的文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边城》,《芙蓉镇》,《狼图腾》和《额尔古纳河》,也是民族的精品,是时代和历史的沉淀。个人对王朔先生还是比较崇拜的,他的电影文学把那个时代的北京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都梁先生的《血色浪漫》和《亮剑》,但是电影文学就是一股潮流,过去了,就真的过时了。中国的文学,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开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四大古典名著,创作的源泉都在于民间,在老百姓,在大众疾苦的人民。苏轼、岳飞如此,辛弃疾也是,杨慎,毛主席等等,前辈们,都是如此。当今城市里圈养出来的文学作品,注定是没有民族的根基,没有民间的滋养,都是无根的,结不出硕果。石康,徐则臣,石一枫,孙睿都是,他们的作品,即使获得鲁奖了,也是名不副实,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学价值。
中国的文学根基,自古至今,都不在城市里,在于广大的民间农村土壤,在于民族的根源之处,在于老子先生的道法自然。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就好比黄河是母亲河一样,是发源地。而城市,自唐朝以来,都不属于中国文学的土壤,城市只是现代人的栖息地而已,并不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所在,中国人,现代化以后,还是要回去自然的,因为中国人相信道法自然,自然,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
  恳请已经成为写作者的前辈们思考一下,文学的意义在哪里?中国每年出版那么多种类的书,哪些能真正有文化传播意义呢,能传播文化,成为典籍,成就读者,启示后人呢?
四、2022年的中国文学现状
2023年4月15日,在河南,《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度获奖作品揭晓,在一个看似简陋的颁奖典礼上,体现出来的都是“君子固穷”的文学式的虚伪,
获奖者分别是:广西作协主席东西的《回响》,山东作家协会主席张炜的《橘颂》,湖南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的《家山》,河南作家协会主席邵丽的《金枝》,浙江作家协会主席艾伟的《镜中》,上海作家副主席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还有父母都是作家的迪安的《亲爱的蜂蜜》写了个啥?三岁孩子的故事也能获奖?论水平出书都费劲吧!好像陕西作协主席贾先生的《秦岭记》也获得人民文学的奖项了吧,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也是写的爱情婚姻?还有,韩东的《离婚》,辽宁作协主席徐坤的《神圣婚姻》,杨争光的《我的岁月静好》也写的离婚? 瞅一瞅,全是作协主席获奖,作品都是写的言情小说,不是婚姻就是离婚。试问,你们还有什么创作灵感,获奖真的是作品优秀?除了名,还剩什么? 新人都在哪里,莫不是这个作协和文学社都成了你们的后花园了? 我所看到的,是一群猴子在台上演戏,看戏的,全是被娱乐和魅惑的大众,仅此而已。我想到了鲁迅先生,还有茅盾,老舍等前辈们,同时,我想起了清朝的一部:“官场现形记” 。 今天的中国文学,已经是所谓的现形记了。一个个道貌岸然的大咖们,躺在名和利里,还有一群大家们都躲进大学里去养老去了,一副君子固穷的丑态,谈笑风生,等着温水煮青蛙的到来吧!
当今中国文学,用末路穷途比喻,并不为过。所谓正规化的文学社和出版社,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百花齐放和开放性相比较,太过于圈子化和固步自封了,圈子文学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思维,是现如今文学的常态化,文学发刊已经成为了私人或个人的文学社,是违背了鲁迅和茅盾等前辈的意愿的,是一大文学弊端,也是根深蒂固的顽疾,是为人所不齿的。地方的作协俨然就是土皇帝了,某浅浅貌似也能当作家,听说山西两位作家的孩子也成作家了,好像也发表了不少作品,陕西有一位年轻的女作者,出了不少书了,哪一部能拿出来让人评判一下呢,听说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等好几个人联袂推荐作品,还开了座谈会,你们这是好作品推荐呢,还是圈子文化,还是文学个人化呢?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优秀作风和传统都去了哪里了?文学大家们尚且如此,让文学界其他同仁和后辈们情何以堪??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出版社出版了那么多的作品,鲁奖和茅奖的也不少吧,拍电视还是靠着路遥先生的《人生之路》撑起门面,现在作品都有何文学意义和文学价值呢?好像刘震云和东西两位的长篇力作都是写的婚外情?中国文学的走向都是婚外情和言情了么?现在的文学作品都网络化了,悬疑或者科幻抬头了吧!为何,莫不是纯文学的圈子文化走到尽头了吧!上海的复旦大学的一位女作家教授,出了有十几部书了吧,所谓的文学价值在哪? 如果王朔先生的作品再文学一些,是不是也能获奖了吧!
发现余华和路遥的老一辈前辈编辑或者主编们,都成了背影了吧!致敬老一辈真实的编辑们和前辈们!再看看现在的杂志社的编辑们,都在做什么?忙于推荐和约稿吧,发表出来的作品,真的就能代表当今的文学水平吗? 不然吧。
莫言老师的作品能获得诺奖,因为他的作品的荒诞离奇,带着魔幻色彩,是西方人思维的中国化,《生死疲劳》《蛙》都是模仿卡夫卡和马尔克斯的风格学的非现实小说,是脱离了中华民族性的劣质品,在中国人的唯物性审美观念里,啥也不是,根本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但是却被西方人备宠,因为它迎合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西方人的文学模式。个人以为这不是中国的真正代表作品,《文城》貌似也是如此吧。村上春树也是,写了很多模仿卡夫卡的荒诞离奇的作品。能代表中国民族性的现代作品除了鲁迅先生和沈从文先生,老舍先生等大家以外,当今的作品有的是《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秦腔》,《活着》等,其他的,不值得一提。
欲望太深,智慧就显不足。中国作协是要为国家的文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不是某个人的私人协会,也不是某一帮人的圈子文化。据说中国作协的主席是女同志,会员一万多人了,能做到真正的作协管理职能么?女人管家都费劲吧,中国社会里能有武则天和董明珠的女强人有几个,中国人的传统里,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而这千口人的管事者,这一人多是男性,女性从人性的本质上讲,局限性太大了,知识和认知差太远了。中国文学有这种圈子文化,和贪嗔痴的欲望,文学界莫不是少了格局,多了狭隘思想了吧,跟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里所写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比较起来,相差太远了。
祖宗们的道德,仁义礼智信,都去了哪里了,全都忘记了么?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或者文化人的“长衫文化”? 好好去读读鲁迅先生,学学他老人家的骨头和民族气节,看看他老人家的文学方向。
中国文学,如果这么走下去,真的要穷途末路了!
难道文学界还需要第二个韩寒横空出世,扮演一次“齐天大圣”么?
呜呼,哀哉!!! 鲁迅先生,茅盾先生,老舍先生,救救中国文学。
如果有共鸣,请转载,谢谢~~
简介: 般山,捌零后,自由创作者,咸阳人,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好静,喜独处,现居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23 18: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前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5-3-3 10: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了个去,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