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中国作协召开长篇小说座谈会,茅盾当时还在世。在会上茅盾说,我们新的中短篇都有了,文化要发展,要尝试长篇创作。他在会上还突然问:“刘心武来了吗?”刘心武站起来,茅盾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就在那次会上,茅盾鼓励刘心武创作长篇,这对刘心武来说是很大的鼓励。1981年,茅盾在去世前,拿出全部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刘心武就在那时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取得到茅盾文学奖。
刘心武1976年调到北京人民出版社(后恢复“文革”前社名: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当编辑。1980年调至北京市文联当专业作家。北京市文联那时的负责人,要求专业作家报创作计划,对中青年作家要求比较严格,不但要求报出所拟创作的题材样式,还要求根据所报题材列出深入生活的具体打算。当然鼓励报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有的报了工业题材,有的报了农业题材,有的报了军事题材,当然都受到鼓励。文联领导就要求作家根据所报题材去“下生活”。刘心武报的是“北京城市居民生活题材”,要求文联开介绍信给当时的东四人民市场(原来叫隆福寺百货商场),准备去这个商场体验生活,深入到售货员、仓库保管员等的家庭,去体验,去积累,以便能激活灵感,升华出艺术想象,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来。但是刘心武报出的创作计划令当时的北京文联领导不满。领导认为年轻作家应该到工、农、兵第一线去,到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去,去书写工厂、农村、战场的火热生活,对刘心武要去深入闹市的商场,未免感到不快。好在那时王蒙不但兼着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职务,也在北京市文联兼着领导职务,那位北京市文联的主要领导便就商于王蒙,说你看刘心武报的竟是到百货商场去体验生活,希望他也能劝我还是改换计划,去工农兵一线为好。没想到王蒙的意见却是:城市市民生活也可以描写,百货商场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心武既然有这样打算,就让他去尝试吧。这样刘心武才拿到去往东四人民市场的介绍信,结识了几位售货员、仓储员、司机,得以逐步进入他们的家庭、邻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从1983年开始构思《钟鼓楼》,写作很顺利,1984年春天,小说基本创作完成。刘心武曾经的工作单位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给他提供条件,让他到青岛参加一个与海军部队创作组联办的笔会,对《钟鼓楼》进行最后的润色。《十月》的目的也是一种约稿方式,意思是让刘心武把小说创作完成之后,给《十月》杂志刊发。在青岛的日子里,美丽的风景让刘心武记忆犹新,与新结识的海军作家相处非常愉快,也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但是在从青岛返回北京的路途中,《十月》杂志副主编张兴春告诉他,由于前几期的稿子已经排满,又由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太长(约28万字),因此,他只能跨年度安排,即1984年第6期刊出前一半,1985年第1期刊出后一半。刘心武当时没表示什么,心里却很别扭。因为那时候宣布,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参评作品,必须是1984年内及以前所刊发的,倘若《钟鼓楼》后一半1985年初才刊出,那就只能等到四年后去参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了。
恰好以前的北京出版社同事章仲鍔调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杂志当编辑,一心想参评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刘心武,就把《钟鼓楼》的稿子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杂志,《当代》允诺在1984年第五期,第六期连续刊发。这样,参加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就没有障碍了。章仲谔找了名画家丁聪,为《钟鼓楼》的书设计封面和绘制插图,丁聪的画在《当代》杂志上也部分使用了,1985年,《钟鼓楼》单行本也发行了。在1985年的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钟鼓楼》获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