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出版硕士,这是标准的专业名称,代码是055300。
考试科目:
①思想政治理论(101)
②英语二(204)
③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335)
④出版专业基础(441)
其他的出版学、出版发行学、出版营销学等,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都与本专业不同,不是一个!出版硕士是标准的专业硕士学位,十足体现应用性与实践性,适合毕业后就业,读博并不太合适。本专业十分欢迎跨专业同学备考,尤其是本科为语言类、历史教育、自然科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小伙伴们;当然,本专业的同学也不会差别对待,因为你还可以选择数字出版、新媒体技术等前沿方向!
高校之间的题型差异不大,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综合题。所谓综合题,又包括改错题、文言文翻译、校对题、编辑加工题、案例分析、装帧设计、计算题等。当然,一所高校是不可能全覆盖的。
由于是文科性质的专业,行业对于文化素养的要求较高,这在考研中具体表现为文史知识(逻辑推理等)占据一定比重,类型可参考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题。文笔好、写字俊、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显然更占优势。
该专业的就业问题,嗯,就业其实很广泛。在如今的泛内容时代,除了出版社、报社,你还可以去BAT、互联网、电商、新媒体、影视娱乐、时尚游戏等各类公司。唯一的Bug在于,小城市中就业比较难,但这应该是大多专业的Bug。
2
目前,全国有27家高校开设【出版硕士】专业。最早2011年开始招生,2015年新增6家,2019年新增9家。
它们分别是:
1.武汉大学
2.南京大学
3.复旦大学
4.四川大学
5.苏州大学
6.南昌大学
7.安徽大学
8.河北大学
9.河南大学
10.北京印刷学院
11.中国传媒大学
12.华中科技大学
13.华东师范大学
14.陕西师范大学
15.上海理工大学
16.湖南师范大学
17.吉林师范大学
18.青岛科技大学
19.暨南大学
20.济南大学
21.辽宁大学
22.南京师范大学
23.华南师范大学
24.广西师范大学
25.广东财经大学
26.云南民族大学
27.昆明理工大学
详情参考:(待补充)
关于院校选择,哪个学校难考、哪个学校容易考本来就不是一个标准的事。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想要名校,想要读博,想要北上广打拼,想要回家悠闲,想有个研究生读就可以;是跨考、是拖延症、能吃苦、不想吃苦……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最终,还是要你自己来决定。
所以,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
首先,985高校,复旦、华东师大、南大、武大、华科、川大、这6所。
武大声名远扬,要求严格,推免名额较多。
华科,是理工类院校中的翘楚,出版专业的话,其实知名度一般。
南大较其他几所985来说,招生名额多,报考人数也很多,江南佳丽地,每年都有二本逆袭。
华东师大了解较少,师范类院校中的出版专业…如果有兴趣继续读博(教育类),之后留任或到其他二本院校的出版专业任教是不错的选择。
复旦文学气息浓厚,以其为跳板,出国深造的机会多,复试其实对个人阅历要求比较丰富。
川大性价比较高,招生人数也不少,且成都近些年来成为文化创意重点城市,家乡地处西南的同学尤其可以考虑。
其次,是中传、苏大、安徽、南昌、湖师、陕师、暨南、辽大、南京师大、华南师大,共10所211高校。
2019年新增4所211正式招生,2020年考研的小伙伴们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
中传地处京师,名声响亮,堪比985,进可读博、退可就业。
苏大吸引力也很强,背后有江苏有凤凰集团,各方面条件综合优越。
暨大作为新增院校,地理位置优越,两广就业、选调都可,出国深造机会多。
南师大作为新秀,受到极大欢迎,难度中等目测报名人数爆满。
湖师、陕师放在一起比较,从全国来看,其实是陕师大名气更大一些;但如果你家乡在湘鄂地带,湖师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南传媒发展很不错。陕师大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设有出版硕士的高校,临省有大牛读者出版传媒集团。
安徽和南昌两所高校,省会的综合类院校,出版在其中一般,相对来说报考人数少,适合当地就业、考公考编。
辽大是目前东北211院校中的一朵花,和北京的合作较多,发展较快。
华南师大了解甚少,发展规划可参考上段华东师大。
最后,北印、上理、河北、河南、吉师、青科、济大、广西师大、广财、昆理、云南民族,11所非985、211。
北印的名声最大,地处北京。国内乃至亚洲唯一一所以出版印刷为特色的专业院校,与总局交流密切,承办大多出版类全国性论坛、会议等,适合就业、适合北漂锻炼。
上理的本科编辑出版学在全国赫赫有名,硕士弱一点,但难度也是有的,加之地处魔都上海,报考人数不低。
两所河大中,河北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
吉师大实践性很强,就业有保障。
青科地理位置优越,文艺海滨城市,就业可考虑青岛出版集团。
济大作为新增院校,华北、华中地区的同学都可选择,比较保底,山东出版传媒也已上市。
广财条件好,院系与北印沟通较多,有交换名额。
广西师大地处山水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理想国声名远扬,二区划线。
昆理和云南民族都是二区划线,边陲高校,“出版走出去”受到国家支持和扶助,有意愿往东南亚发展的同学可以选择。
*二区院校可作为调剂。
3
其实,很多人对于参考书目的理解有误。
所谓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家对优秀专业人才的甄选,选出这些人来做什么呢?说白了,是为推动社会某一行业发展。此时,不再是义务教育,不是公民所享受的基本权利。
表面上看,学生需要付出金钱与时间,来获得专业技能或理论的提升;但实际上,国家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教师、图书馆、学术会议、奖助学金、时间、场地、医保、优惠待遇等等)来培养人才。这是双向的付出,或者再通俗一点,同样作为国家公民,读书的人是比不读书的人享有更多福利的。
所以,研究生考试的甄选标准中,增加了面试;所以,研究生考试的初试试卷,绝不会是单纯书上内容的翻版。考场上,大家拿到的试卷上,一定是饱含行业前瞻问题、洞悉社会本质的试题。这也就意味着:
参考书,仅供参考。
而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其来源渠道是非常丰富广泛的,没有什么“范围”可言。当然,也不必害怕担心,不同专业的知识量也不同,有多有少,同相近的新闻传播学相比,出版的知识量不值一提。正因为如此,出版被称为“逆袭专业”,985不是梦。
参考书目这道关卡设置的本意,便是考察一个人是否只是墨守成规地抱着所列书目啃读。书目少,可以自行查找相关专业书籍进补;书目多,可以删繁就简,拆分重组。此外,还要关注行业动态、前沿资讯,活跃思维,深究社会现象,实现那句有名的“理论结合实践”。
*有人说,甭扯那么多,我就想低空飞过,能有个书读就行。那么,这句“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得多品品了,毕竟,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那么多。
4
专业课复习分阶段。
上面也提到了,每个人的专业基础不同,可利用时间不同,学习能力(理解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力、勤勉程度等)都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一种能够一以贯之的复习方法。
这也是我们看了那么多攻略、分享帖之后,哪怕依循而做,也无法复制他人的成功的原因。既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当然,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如此。所以,这里仅提出一些对于复习比较通用的方法或是逻辑。
1.分阶段复习
这里还要再区分一下情况:
① 本专业,复习较早;
② 跨专业,复习较早;
③ 本专业,复习较晚;
④ 跨专业,复习较晚。
*这里的早或晚,我们以备考当年的6月份为线。
分阶段,那么分哪几个阶段呢?根据掌握知识的规律来看,大多数人是按照这样一个逻辑:
熟悉-记忆-反复-应用
所以在复习时间充裕的状态下,一般是需要四个阶段,且这四个阶段的顺序不能乱。打个比喻,利用小积木块搭建城堡。
那么第一步,需要熟悉每一个小积木块的形状(三角、方形、带转角等等),并且分类(分堆),这时候,你可以对城堡的样子没有概念,也可以不清楚每个积木块到底能创造出什么;第二步,由简入难地拼接城堡的穹顶、钟楼、大门……为什么要由简入难呢?很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增强自信,鼓励你继续拼下去;第三步,组配、接合,如果有额外的小配饰,小花小草小马灯,都可以给装扮上,让城堡真正地像个城堡(组配接合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接合不成功,那就只是一堆“断壁残垣”);第四步,当你举起这个城堡的时候,观察它,每一个小积木,你都认识,并且知道自己是如何拼接的。
同理,复习的第一个阶段,熟悉所有的知识点,也许看过会忘,没关系,无论是否本专业的大家都是这样,但由于每个人时间不同,有人熟悉一两遍,有人三四遍,莫要在这个阶段焦虑,因为无论你熟(看)悉(书)几遍,那都是在看小积木块的形状。当然,熟悉度越高,后期越顺利。
到第二个阶段,才是真正下功夫的时候。所有的,所有的专业性知识,都需要背诵、记忆的过程,没有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是一蹴而就的,无论你记忆有多好,多聪明。只不过在记忆效率、方法上,因人而异,各有差别。因字数限制,不展开详说。
第三个阶段,综合各个部分的记忆情况,建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积木的组配接合),这是一个升华的阶段,前提是对基础知识有80%以上掌握度,内容之间的联系明确了,框架结构也就浮现了。同时,也可以吸纳行业信息、专业前沿、热点资讯等“小花小草小马灯”配饰,来深入了解出版行业,不要忘了上面提到的“研究生考试的本质是为了找到能对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第四个阶段,返璞归真了。看城堡不是城堡,而是一块块的小积木。当看到简洁清晰地内容框架体系时,脑海中能浮现出各个小知识点;看到一篇有关出版、内容、文化的专业文章时,能从字里行间发现可结合的理论知识。写文章时,能综合理论与实例,能强关联各个知识点、各个行业话题。
第①②种同学可按顺序来;第③种,由于是本专业同学,哪怕四年间学得再少,“熟悉形状”这一条还是有基础的,第二、三阶段是重点,其中第二阶段也会进行比较快;第④种跨专业,复习又比较晚的,一二阶段可能就要被压缩整合。
2.记忆顺序
知识内容也是分类别的,这里面有些小套路。
一般来说,“理解型”知识点在前,“死记硬背型”在后;易成体系的在前,零散独立的在后。例如,出版流程等理解性知识点、可成线性流程,就可以先行记;出版史类、涉及数字、著作权法相关、成本定价等可以放在后面。
3.日常积累短句
考试题型虽然多样,但占分值最大的还要属写作题。写作题需要素材积累,所谓素材,不是整篇、整段背诵,而是能够积累一些高价值的小短句,考场上能够即是触发“记忆匣子”进行组合或借此基础”继续发挥“。
这里的”积累“不一定是摘抄,最好的方法是即时记忆。我记得初中班的班长从不做笔记,问她为什么还能成绩这么好,她说,课本上划线的重点直接就默记。强迫自己即时记忆,比大段摘抄后扔在一边有用。(当然,小本本还是可以有的,而且很关键,但记录内容一定要凝练!经典!)
4.小框架到大框架
框架肯定不是一下子建成的,每当学习完一个章节,就可以梳理构建其框架。框架图可以是树状图、线性图、放射图、流程图等等,选择统一纸张,非形式化,以让自己看懂为目的,一边小声嘀咕(或内心嘀咕)一边构建。
想象一下,这些框架图的意义在哪里?其实,无非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并列,还是从属、包含…而每一个要素(或者说概念),是否都有性质、特点、功能、影响,是否都存在案例?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复习掌握的东西。
5.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我的老师曾告诉我的一句话:学习任何专业、学科都要铭记,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尤其是我们这种应用性专业。
微信公众平台AshPress,©版权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