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文学”与“哲学”均属于人类社会的人文领域(或者说“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门类,是人类对自身与自身所处的社会和环境的感受、觉识、认知、探索、思考和表述的范畴,但二者虽有内在的关联却仍有非常鲜明的分野和区别的;也就是说,二者对“所涉及的现象和问题”的取向、切入方式和探入深度,尤其是表达方式及其预期的诸效应方面,是迥然不同的(当然,此种情形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就比如,有些人认钱不认人,而鲜有认人不认钱的;毕竟,人们的口味或认知世界人生的方式和层次总是千差万别的;至于那些“务实者”,满心满意只在乎那些给其带来物质财富、权位和享受的东西,至于其“精神世界”是不是贫瘠荒芜?——管它呢。
说到“文学”,那其实是关于一个个个人的想象、梦想和叙述,是“具象”的,“典型化”的,而且越具体越细致越微妙越好,似乎唯有如此,才能生动、形象化地显示或隐射或寄寓人生的独特而又复杂多样的情趣、意蕴或命运;而“哲学”,则是关乎世界、社会或者说众生的,是超越具体个人层面的,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其旨趣在于经由统摄性“眼光和方式”而揭示出并概括人生、社会和世界的一般性底蕴、真相和规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为了弄清楚“人的问题”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自然”、“人与生命、意识、智慧、信念、信仰……”乃至“人与神”的关系。忽然想起了莫里斯·布朗肖在《文学及其死亡权利》中的一段话:“不在世界之上,但也不在世界之中:文学是世界存在之前物的在场,是世界消隐之后物的存留,是一切不复存在时依然有所剩余的执着,是空无之时依然有所呈现的惊奇。”
尽管我们可以说人人是或可能是“文学家”或“哲学家”,但事实上并不尽然。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人之间各方面的差异复杂、巨大,而且,人们对诸多现象和问题的感知、认知、视域、理解、觉悟和思考的深浅度、颖悟度和精准度有所不同,会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就好比有一上好的“仔料”,不同技艺者“雕琢”出来的“效果”当然判然有别哦。再比如,很难说《诗经》中的诗作是哪一个具体的“诗人”的作品,但孔子或后来的朱子(朱熹)的汇编和注释,就不是“普通常人”可以成就的了。再比如,当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尤其是“哲学专业”的学生)对某些“哲学命题”的思考就可能“远胜于”远古社会的某些“哲学家”的见解。
至于“文学艺术”方面,当今时代随便一个什么人,如果想写点什么,就可能“才思泉涌”“文笔隽永”什么的;除非是“文盲”、“痴呆”或者是“非正常的人”。(当然,那些铺天盖地的“碎片化文字”,那些词不达意甚至错别字满篇的“文化快餐”,或者那些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字数的“网文”,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因为文明成果以及人文素质的呈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问题的感知、认知、视域、理解、觉悟和思考的形态尤其是深刻程度是迥然不同的,更不用说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字工具”予以系统、精确和微妙地表达了。
尤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今天,人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欲求、文化素质、胸襟和视野以及运用“文字工具”的能力等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因而,当今时代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哲学和科技)如同其它物质产品一样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简直可以说满世界满大街都是。若换一个角度看,纵然是当今时代的某些人,其对纷纭繁复的现象和问题的认知、看法和见解甚至都难以与一些古人媲美。这就是说,判定某些人的差异性不能仅仅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不得不归结于其个人层面的各种因素。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尽管说当今时代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和宏阔的环境。那么,这么说是否真的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水准”或者说“人文素养”什么的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已经普遍“提高”和“进阶”了呢?——恐怕不能这么说。为什么?是不是我们的“智慧程度”不怎么样呢?不,人世间的事情没那么简单。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不得不说其成果和成就相当的丰硕繁盛了。别的且不说,就“文学”和“哲学”方面积累的文章、文献和专著,已经远远不是什么“汗牛充栋”可以形容得了的了。相信在这两个方面稍稍有所偏爱的人,都可以随意列举一长串“书单”的;且不说当今世界各地的“文字产出量”数额非常非常地庞杂了,实在是“浩如烟海”哦。人们的选择空间和层次也已经宽阔无边,很多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产品”可以说垂手可得,“云数据”几乎可以让我们轻松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和资料”。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如今人们的“口味”是越来越刁钻了。何以如此?一方面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了;另一方面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了;相应的,正因为人们常常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被许许多多别的事情和事务占据了,因而,也就没有多少人还能够如之前某些时候的人们那样真的可以耐下性子,安心学习、思考和专研什么了(除了那些因工作需要不得不继续努力的人,如科研、技术或某些特殊部门和领域),毕竟,现代世界的大舞台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很多人身不由己地就被吸引了过去。
所以说,物质生活资料及其越来越丰富的“产品”,一方面“填充”着人们的“胃口”,再一方面也不得不让很多人“饱胀”了。换句话说,物质生活产品和文化娱乐产品的“数量膨胀”,必然伴生着“质量”的滑坡。换个角度看,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当今社会不得不说出现了数量令人堪忧的“现代文盲”;那些人衣食无忧甚至相当优渥富有,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物质和娱乐消费,早已经让其“脑满肠肥”了,谁还会正眼去看什么“文学”或“哲学”之类的书本了?这一点,只消稍微看看听听那些人在“某些社交场合”的言谈举止或派头风度,就会明白了。就算是人人都能够“鹤立鸡群”“脱颖而出”,那也只能是越来越平庸。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也只能是“矬子里面选将军”了。
当然,社会形态和层级比较复杂,人们有权利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包括文化意识偏好等等)。但如果真的是一门心思追逐个人的贪欲,罔顾别人的尊严、利益和感受,其结果弄不好可能反而会伤到自己的。这一点,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社会案例”了;吊诡和讽刺的是,那些人的智商或情商啥的其实并不低哦。殊不知,人的品性、德性与生命同样宝贵的。
至于什么“文学”尤其是精品作品如何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审美品位,“哲学”,尤其是人类精英的顶尖思想如何型塑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纯净度什么的,也可能是越来越小的人群范围(“小众”)的事情了。退一步说,人的“品性、德性、才智或能力”决不是读几本“文学”或“哲学”方面的书就可以“冶炼成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或者“哲学家”什么的。尽管每个人时时刻刻总是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情绪、欲望和想法,需要在现实世界寻求凸显。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说一个时代和社会“产出”的“物质包袱的负荷”过于斑斓华美,那么,势必会侵蚀、占据或者说褫夺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令人不堪重负,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思想和精神乃至品性(包括德性)越来越世俗(或者说“媚俗”)、浅薄、干瘪、脆弱和粗糙,那么,这个族群的生命支柱尽可能难以承受时代洪流的冲刷。毕竟,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面包”或者说是“票子、房子、车子、女子和位子”;也就是说,还需要其它复杂多样或者说多元的追求的,从而丰富和提升我们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境界。
古蓝云 2022.1.23,10.2.改。 |
|